李軍
摘 要:人作為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因素,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須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人的價值得以充分凸顯。首先簡要分析了我國部分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接著闡述了教育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的內涵,最后探討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實施策略,以期為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滲透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促進教育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教育;管理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使知識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生產要素。作為知識的創造者與傳播者,人在所有的教育資源當中,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培養人、教育人作為最根本的任務,以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
一、我國部分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代學生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在他們身上體現著現實與理想、約束與自由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與融合,同時也存在著思想不成熟、行為不理性、人格不健全等問題,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作用,促進其全面進步與發展。然而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并不盡如人意,主要問題體現在:
首先,忽略了人的個體性差異,過分強調老師的主導地位。在教育管理中,部分老師對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產生忽視,片面強調老師的權威,用統一標準來約束學生,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差異性。
其次,沒有樹立起服務意識,形成學生被動接受與服從的局面。在教育管理中,部分老師并沒有樹立服務意識,忽視了學生的內心需求,將學生看做接受知識與教育的工具,將自身意志強加于學生。
最后,過分重視教學的中心地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工作中,部分老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的書面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受到束縛。
二、教育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的內涵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主要內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過程中,盡量滿足學生各種合理正當的需求;第二,對學生進行科學化、人性化的管理,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包容學生;第三,將教育管理工作與解決學生的困難結合起來,滿足學生各個層次的需求;第四,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摒棄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實施策略
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新時期,在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老師要對自身與學生的地位與作用進行重新審視,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學校管理中實現學生與老師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決策。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養成優良品質與獨立個性,將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把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滿足學生需要、促進學生成長的工作上來,尊重學生的自然天性,鼓勵其自由意志的發展,促進教育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進行。
2.樹立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服務意識
我國在加入WTO后,將教育工作納入服務貿易范疇,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須樹立起服務意識,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將學生當作教育服務工作的需求主體,提高教育服務質量,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主要服務目的,為學生各方面的進步與發展服務。另外,作為教育管理人員,要堅持服務意識,將學生作為教育改革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在教育決策工作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尊重其意見,保護其利益,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方面,在教育工作中,老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摒棄傳統落后的專業教學觀念,加強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的結合,促進學生的教學適應性,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更多的創造性人才。
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與能動性,創新教學風格,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學過程的靈活性與開放性,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學生主體人格、學習能力以及個性品質的綜合提升。
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面對經濟時代的巨大挑戰,教育管理工作必須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加大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將教育管理真正落實到教育文化上來,實現理性管理與感性管理的融合,促進新時期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與發展。作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起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得以更好的發展,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沈健.以人為本視閾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3).
[2]趙國年,趙云虎,烏力吉.構建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3]汪寧,王忠華.淺談高等學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為本”[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
(作者單位 山西省長治市郊區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