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君 莊宏俠
【摘要】小學時期是少年兒童教育啟蒙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中,通過學校教師及家長共同的教育及培養,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完成初步的知識積累,同時,還有助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品質,對學生的一生都將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城鄉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問題日趨顯著,農村小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等現象均影響著農村小學教育及其發展。本文即對農村小學教育現狀進行簡要闡述,并就其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 小學教育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21-01
1.前言
對于一個國家發展而言,教育有著基礎性地位,因此,社會各個階層都應充分意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對于我國而言,教育更是實現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根本。然而,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使得城鄉差異仍舊是目前國家所面臨的十分嚴峻的問題,其體現在教育上則表現為農村教育水平較為落后,特別是農村小學教育與城市小學教育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此,需要國家予以特殊對待,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促進其發展。
通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可知,目前我國居住鄉村人口數約占全國人口的50.32%,農村小學數量相當巨大,是目前國內教育部門所必須進行重視的組成部分。農村小學教育水平關系著占全國半數以上青少年的知識啟蒙、學習能力及人格的初步培養,因此,國家必須充分意識到農村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從各個方面解決辦學過程中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大力度辦好農村小學教育,方能培養出更多從農村走出來的優秀人才,促進我國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異,進而實現國家的全面、和諧發展。
2.我國農村小學發展尚存問題
2.1 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差,經費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農村小學辦學經濟來源主要依靠于農村自身的經費投入,由此便受當地農村發展程度的制約,若當地經濟條件較好,則可投入較多的教育辦學資金,學校辦設水平通常相對較高,若農村發展相對落后,如我國的貧困鄉鎮,則難以攤撥出足夠的資金作為辦學費用,當地的小學教育質量往往較為低下,且發展進程緩慢。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投入日益增加,對于農村小學辦學的經費支持亦較從前更為充足,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大部分地區都建造了新的樓房作為學校校舍,然而仍舊存在部分地區辦學設備難以滿足小學教育需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得不到良好的教學設備服務,教學效果因此受到影響。同時,教學設備的不完善導致學生無法充分的了解外界的發展,所接受的知識單調、閉塞,不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2.2 學校師資力量薄弱
師資力量是決定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師資力量雄厚,教師業務水平高,則其采用的教學方法先進,課堂氣氛融洽,學生學習效率較高;師資力量不足,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低下,則教學質量難以提高,課堂效率低,學生學習主動性缺乏,學習效果不理想。
在我國農村,特別是偏遠的貧困地區,師資力量普遍薄弱。一方面,教師薪資待遇水平低,難以招聘到水平較高的教師進行授課,且教師人數不足,很多地區出現一名教師教授一個年級全部學科的現象,幾乎全部的白天工作時間都必須用于課堂教學,只有利用晚上時間進行作業批改,教師工作量大,工作條件艱苦,教學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年輕教師所占比重較小,普遍為常年在當地農村進行教學的中老年教師,加之受經濟條件所限,其極少進行進修,故教學理念往往老套,教學方法陳舊,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2.3 思想觀念陳舊
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目前農村家庭子女數量通常為一到兩個,加之留守兒童所占比重增加,隔代養育現象普遍,上述諸多因素導致家庭給予子女更多的寵愛,對于子女的學習狀況則往往更為放任縱容。此外,由于“重男輕女”的觀念長期存在,許多家庭對于兒子過分的溺愛放縱,對其學習狀況不管不問,而對于女兒則教育方式往往過于簡單粗暴,且許多家長法律意識薄弱,不贊成女孩接受教育,剝奪其受教育的權利。
對于上述現象,學校通常采取家訪的方式對學生家長進行教育、勸阻,但往往收效甚微,許多家長蠻橫固執,對教師提出的建議不予理睬,甚至采取粗暴的方式予以回絕,導致農村小學教師出現了“怕家訪”的現象,十分不利于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3.農村小學教育發展建議
針對前文所述及的幾點問題,并結合我國農村辦學現狀,可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以促進農村小學教育水平的進步與發展。
3.1多方爭取資助,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教育發展初期,我國農村小學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為當地農村自身投入以及國家的政府投入,如今,隨著公益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慈善機構開始通過公益募捐籌集資金作為農村辦學的經濟支持。因此,農村在小學辦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向國家、政府進行經費申請,同時,還可向各助學機構爭取資金資助,從而彌補經費不足的短板,完善教學設備配備水平,提高教學發展質量。
3.2 提高農村小學師資力量,加大優秀教師引入力度
針對師資薄弱的現象,一方面,政府應加強教師薪資投入,提高教師待遇水平,同時加強教師流動機制的推廣實施,將更多更優秀的新生師資力量引入農村小學教學之中,幫助當地教師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農村當地應給予小學教師以更多的關懷,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并呼吁村民、學生尊重教師,愛戴教師,此外,還應勤于發現教師的先進事跡,并予以宣傳,呼吁更多的優秀教師加入到農村教學的教育奉獻中去。
3.3 改變家長觀念,創建“家長學校”
農村小學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尚應關注對學生家長觀念的改變,因此,創建“家長學校”便顯得十分必要。由于留守兒童數量逐漸增加,“家長學校”所針對的對象主要為留守兒童的祖父母等隔代監護人以及部分兒童的父母,學校主要的任務為改變學生監護人的教育觀念,幫助其意識到少年兒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給予學校、教師以更多的配合,共同完成學生的小學教育。
總之,相比于城市學校,農村小學在辦學過程中具有其特殊性,然而就國家的教育發展而言,其又具有長遠性。因此,國家及當地政府需充分認識到目前農村小學教育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解決,方能促進我國農村小學教育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海燕. 淺談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 柴達木開發研究,2013,04:52-53.
[2]趙娜. 關于農村小學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2013,40:35-36.
[3]陳黎明. 開拓農村小學教育的新天地[J]. 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2,06:28.
[4]曹慶國. 新形勢下西部農村小學教育發展芻議[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