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桃
【摘要】《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動態生成是隨機的,往往潛藏著巨大的教學資源。善于捕捉信息,把握動態生成的契機,才能創造高效課堂,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動態信息 捕捉 整合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72-01
《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進行,真實自然的教學過程是師生或生生的有效互動,這種動態生成是隨機不可預見的,往往潛藏著巨大的教學資源。那么,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捕捉學生這種不確定的動態信息,創造高效課堂,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六年級語文為例談談著眼點:
一、捕捉學生的“已知”和“不知”。
這種的“知”與“不知”可以通過課前檢查預習情況,也可以通過課堂上的師生對話來實現,目的就是讓學生大膽說出已經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師根據學生的“已知”和“不知”,尋找教學新知識的“落腳點”,并沿著這個“點”推動教學環節的進行。我在多年的教學中,一直沿用這樣一個習慣,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就是檢查預習,交流已知信息和質疑未知信息,充分了解學生知識的起點,從而確定教學的著眼點進行有效教學。如我在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時,在交流已知信息時,學生由淺入深交流了生字的認讀、組詞,“卓有成效、人聲鼎沸”等詞語的理解運用,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課文的主要內容等。在質疑未知信息時,學生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物理專用詞語,如:放射性元素鐳,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性等。還提出重點句子的理解:如:“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及對課文題目進行了質疑:“為什么居里夫人的美麗能跨越百年,什么樣的魅力,百年指什么?”有了這些信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便集中在深入理解課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在科學研究中所體現出來的卓越品質,從而體會“美麗”的深層含義。這樣教學既集中、重點突出、省時高效,而又靈活便于操作,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這種 “知”與“不知”的獲得需要學生在課前預習上下大功夫,下狠功夫。
二、捕捉學生的“疑問” 和“ 錯誤”。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老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多質疑并善于捕捉這些疑問。有意識的質疑是我們在教學中較常用且有效的方法,目的是深層地了解學生頭腦中具備的最初資料,并把握哪些可以作為新知識教學的營養劑,以便通過釋疑來推動課堂教學。如:在教學《桃花心木》這課時,學生質疑了幾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1)老人的一番話為什么使“我”非常感動?(2)最后種樹的人不再來了,而桃花心木為什么也不再枯萎了?(3)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是什么?教學中我僅僅抓住這些疑問,讓學生合作探究,在釋疑的過程中推動教學環節的發展,最后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本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表面上寫如何種樹,實際上告訴我們育人的道理,尤其是年輕人不要嬌慣成溫室里的花草,要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會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
捕捉“差錯”的意義在于讓師生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主動接受和掌握課堂教學中所傳授的新信息。我們對待學生的錯誤和對待生活中的垃圾頗為相似,認為垃圾就是廢物,必先摒棄而后快,其實并沒有所謂的垃圾只有放錯了的資源。在課堂上尤其是在講大型公開課時,我們懼怕學生的錯誤,怕課堂不能按自己的預設而來,出差子,殊不知學生的錯誤,是最真實的、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它是一面鏡子,以錯誤為鏡子,可知學生的不足與缺陷,發現教學的得失,從改變教學策略,及時彌補過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捕捉學生的“創見”和“意外”。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課堂是開放的,問題的答案也是多元的。對于一個問題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談看法,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新課程下的課堂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動態生成過程,經常會有與課前設計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時有發生。教師如何隨機調控,化意外為精彩,就成了一門學問。我在教課文《頂碗少年》時,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評價頂碗少年的表演精彩、成功嗎?在自由討論后,讓我出乎意料是大部分同學認為并不精彩,是失敗的表演,他們的言辭也是有理有據:(1)少年的前兩次表演由于沒有把握好平衡,碗都掉下來了。(2)從觀眾反應來看,觀眾中有人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也附和起來。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應該是一次就成功而不是第三次。在我的預設中,兩種觀點應是平分秋色的,甚至是認為成功的、精彩的表演居多,這樣才符合文本的初衷意圖。
學生的認識停留在表演的表面上,心里壓根兒沒有被少年敗不餒的精神所觸動,怎么辦?此時我對學生不同的觀點及有理有據的闡述都給予了肯定,然后適時地從表演過程和表演精神兩個方面進行引導。(1)從表演過程來看,如此隆重的場合兩次失敗,并不算精彩、成功,但從少年表演中體現出來的不怕失敗,敢于拼博的精神來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有了他第三次表演的成功。(2)如果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成功了,觀眾欣賞到的只是一次成功的雜技表演而已,有了兩次失敗后的第三次表演,觀眾不僅看到了“精彩、成功” 的雜技表演,而且從少年身上感受到了敢于拼搏,不輕言放棄的精神。這種精神遠比看一場沒有失誤的表演更有意義。每一位看過表演的觀眾,都時常會想起那位少年的那次演出,因為他們或許從中悟到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遇到困難只有堅持不懈,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此時,學生才真正從心里認可了少年表演的精彩,對少年有了原本就該有的尊重和敬佩。
這些“意外”正是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的催化劑,有效引導可以讓學生思維步入正軌,為課堂教學增添一抹色彩。
參考文獻:
《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