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少教多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思想運用到小學語文課的思路:一是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業務水平;二是挖掘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三是教師提問少一點,學生質疑多一些。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從而構建新型語文教學模式,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少教多學 小學語文 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61-01
教學實踐是由教與學這兩種形式構成的,在傳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一直采用的是“教為基礎,先教后學”的單一模式,老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這種教學模式造成語文教學單調枯燥,課堂的收效低。學生的學習過度依賴老師,而忽視了其思考力、創造力的全面提升,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勢在必行。在這種情況下,“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其含義是教師的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少教多學”的模式與這種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少教多學”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將“學”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摒棄原來那種主要以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實踐中學習,培養學生閱讀、質疑、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經過獨立思考領悟學習內容。那么,如何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思想運用到小學語文課中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業務水平
“少教多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明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少教”是教的少,但不是不教。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用少量的語言闡明課程的重點,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思考、探索,讓課堂產生最大的效益。同時,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潛能,將部分課程內容的學習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學,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體會,最后將在討論基礎上的所得所想進行反饋。
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設計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重點考慮哪些知識點必講,哪些內容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明確“教什么”和“如何教”,反復思考、實踐教學理念,將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傳授給學生。
二、挖掘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達到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探究,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活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課堂上,可以采用討論、辯論、創設情景等教學方法,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達成目標為評價標準,人人參與,讓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師生的相互討論啟發、激勵、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團結合作。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自主學習能讓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師的指導下,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愿望。例如在講授一年級語文課程《烏鴉喝水》時,設計一個小實驗:讓學生分為幾組演示烏鴉是如何將瓶子里的水升高的。首先拿著一個裝有半瓶水的塑料瓶,其次逐步將小石子放入瓶中,讓學生仔細觀察,瓶子里的水位是否升高了。這個小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課文的興趣,學生主動參與,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情景教學同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語文交流的情境活動,讓學生多參與、多實踐。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意境深遠、蘊含哲理的文章、詩詞,可以將課文中描繪的生活畫面轉化為各種圖畫、音樂、動畫和故事等,讓學生主動投入到教學情境當中,達到教學效果。以《古詩二首》中的“絕句”為例,古詩的每一行可以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景象:兩個黃鶴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一行白鷺在蔚藍的填空中飛翔;依窗可以看見西嶺常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泊著駛到萬里外東吳去的船只。隨著畫面的播放,教師可以啟發性提問: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色?讓學生去觀察、思考。
三、教師提問少一點,學生質疑多一些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講”的教學模式,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質疑、解惑的余地。長此以往,學生就被培養成為只會背標準答案,而不會獨立思考的書呆子。質疑最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但為什么在課堂上很少看到學生提出質疑呢?主要還是學生不會質疑,不知從何質疑,該提些什么問題。因此,教師應善于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授學生質疑的方法。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將小女孩美麗的外貌與其境遇對比描述,有學生問:文章寫小女孩如此可憐,為何又要描寫她這樣美麗呢?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常有疑問,才能促進思維,才能擁有創新的靈感和源泉。
總體而言,“少教多學”的模式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缺點與不足,使得語文課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樂趣性與創造性。教師在新課改、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潛心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真心熱愛語文教學,發展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改造語文課堂教學環境,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殿堂。
參考文獻:
[1]陳曦. “少教多學”——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視角[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7):35-37.
[2]余文森.先學后教,少教多學:構建中國自己的教育學[J].基礎教育課程2009(3):51-54.
[3]劉冬巖. “少教多學”的思想內涵與實踐策略[J].教育與考試2011(6):12-13.
[4]朱紅明.構建“少教多學”語文課堂的意義與策略[J].青年文學家2012(10):18-20.
[5]劉妙清.少教多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課堂[J].新課程學習(下)2012(7):37-39.
作者簡介:
劉朝霞(1976-),女,內蒙古豐鎮人,學歷:大專,專業:小學教育,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