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演員的工作從程序來講,是進行二度創作,因為他的創作不是白手起家,是在文學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劇作家在創作劇本時,對劇本的主題思想、情節結構、人物形象以及表現這些東西的文學語言已經做了第一度的藝術創造,為演員的表演打好了基礎。因此,選擇和分析好劇本是演員演出成敗的關鍵,劇本為一劇之本,它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舞臺演出的效果。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基本功,木匠的基本功是會使用刨、鋸、鑿,戲曲演員的基本功是是掌握唱、念、做、打的技術,再有就是分析好劇本,不會分析劇本的演員不是好演員,演員通過分析劇本來掌握理解剖析劇終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作者的主導思想,了解他希望表達些什么?演員分析劇本不同于文藝批評家,僅僅是指出作品的優缺點和努力方向,演員分析劇本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釋劇本,用形象來表現劇本。對劇本分析得越深刻,越細致,做出的解釋才能越準確,越生動。比如《唐知縣審誥命》和《徐九經升官記》兩個戲,內容都是揭露封建官場的黑暗,歌頌敢于主持正義的人,風格題材也大體相似,戲劇味道都挺濃,要演好這樣的戲,如果不會細致地分析劇本,你就不能區分兩個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點,就不能掌握兩個戲各自的藝術特色,結果,勢必把兩個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藝術風格各具特色的戲演成雷同的戲,甚至從“丑角戲”出發,制造噱頭,嘩眾取寵,損害兩個戲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演員對劇本的分析是逐步深化的,從案頭分析開始,貫穿在藝術構思、排練、修改演出等工作的全過程,不能指望在案頭上一定乾坤地把劇本分析得十分深透,這種想法違反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識任何事物總得有個過程,演員認識劇本也不例外,分析劇本時要經過感性與理性,逐句逐段的分析與分門別類的概括集中兩個反復交叉的過程,一般從感性入手,從具體臺詞里尋找人物行動,捕捉人物的思想形象和外部形象,這些形象有些事直接可以感覺到的,有的隱藏在劇本的字里行間,不是一眼就可以識破、輕易可以抓住的。然后再進行理性的分析的時候也會加深感性認識。只是在反復的分析過程中有所側重而已。
上面說的是演員自己對劇本的分析過程,在這種分析過程的基礎上,不同的劇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對中心事件比較突出,故事情節圍繞中心事件層層開展的劇本如《十五貫》,可以用事件分析法,以中心事件為線索結合人物行動進行分析,對以一個主人公行動貫穿全劇,沒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事件不突出的劇本,如《武松》,可以用人物分析法,以主人公的行動為線索結合故事情節進行分析。對沒有中心事件,又沒有一個主要人物的行動貫穿全劇的劇本如《狀元與乞丐》,可用每一段戲的事件和人物行動,這一段戲的主旨及它在全劇中的作用。
演員拿到劇本后,先不從理性上去分析它,更不要一看劇本就想考慮怎么去演,怎樣處理人物關系,怎樣處理舞臺調度,而是應該先拋去演員身份,先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用心的去感受它,看看那些地方能打動你的情感,使你激動,人物的命運是否能引起你思想感情的共鳴。一個劇本,當你讀完后有所感受,愛上了它,你再進行理性的分析,如果讀完后不能激起你的感情波濤,沒有在創作的欲望,這樣的劇本你還是不演為好。文藝創作是形象思維,是需要動感情的,你對它無動于衷,勉強排是排不出戲來的。選擇劇本,最重要的一條是考慮到劇本的思想性。戲是演給人看的,戲演出之后,會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影響,就是社會效果問題。社會主義的戲曲藝術,是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劇目的思想內容必須是積極的,能鼓舞人民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選擇古代劇本,要考慮古為今用的問題,也就是說要考慮現代的觀眾看了你的戲,能從歷史故事中汲取什么教益和借鑒。這個戲的內容今天還有沒有現實的社會意義?起碼要是思想健康,有認識作用,能使人得到健康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