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才
“西寨梆子”,源于淄博境內以及臨沂、章丘、濱州、青島等地流傳。根據張店史志記載,明末清初,陜西(山西)、河北兩省大批移民進入山東各地區,因而移居西寨村的晉冀老百姓將當地的文化“土棒子”戲曲,也帶到了西寨村進行傳唱。在傳唱中,不斷融入了當地文化語言,因而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戲——西寨梆子。
一、西寨梆子概述
西寨梆子原名“笛梆子”,是我國獨具曲種,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起源地西寨村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西部。明末清初,陜{山}西、河北兩省大批移民進入山東各地區,因而移居西寨村的晉冀老百姓將當地的文化“土棒子”戲曲,也帶到了西寨村進行傳唱。它聽起來既有晉、冀之韻,更具有齊魯之聲。演出足跡遍布魯中之地和魯北邊緣。“寧愿荒了地,也得看梆子戲”、“一聽梆子響,喉嚨就癢癢”、“三年不喝湯,也得先聽梆子腔”,這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西寨梆子劇目豐富,據統計有劇本300余本,但大部分已經失傳。現發掘、整理和演出本僅有40余本,多為歷史題材戲,以旦、生旦、文武生戲見長。如《牧羊圈》、《老少換》、《石王府》、《漁夫恨》、《血手印》、《三進宮》等。以唱腔通俗易懂,既有明快、活潑的曲調來表現歡快的情緒,又有舒緩、深沉的曲調來表現憂郁、哀傷的情緒。語言表現以鄉村生活語言為主,簡潔明了,貼近百姓生活,成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個地方戲種。
西寨梆子一直都是口傳腦記,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據證實,自咸豐年間,西寨村的戲班就已經開始傳唱“西寨梆子”。至文革前夕,西寨梆子達到了繁盛的時間段,排練的曲目《老少換》曾享譽魯中地區,在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解放后,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西寨梆子進行了創新,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二、西寨梆子的藝術特點
(一)西寨梆子整體特征
1.劇目多以生旦為主,生活氣息濃厚,地方特色鮮明。
2.內容多為表現當地百姓的生活及情感,多以家庭倫理道德和當地婦女的生活狀態為主要題材。運用民間產生出來的諺語、比喻等,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更易引起人的共鳴。
3.音樂唱腔高低回旋委婉優美動聽。西寨梆子初期的伴奏形式是一梆一笛。梆子一般為檀木刻制。根據氣氛,快慢節奏自己掌握。笛子為特制的小梆笛、聲音亮、高尖,發出的音極具穿透力。八十年代后期除上述樂器外,又加進了嗩吶、琵琶、中阮、三弦、大提琴等。
4.表演不同于一般的程式化,在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孕育出自己獨特地表演風格,善于刻化人物的內心世界,表演細膩傳神。
(二)西寨梆子的音域特點
西寨梆子也可稱為“高調梆子”。唱腔高亢激昂,慷慨悲壯。高聲腔為“倒吸氣”的唱法即“二本嗓”。唱段多用真(大本嗓)假聲(倒吸氣、二本嗓)相結合進行演唱。西寨梆子為“徽調式”,常用音域在“5-5”之間。下韻基本在“5”上。音域普遍偏高。唱腔音樂高亢明亮,通俗入耳。特別是后甩腔優美動聽,耐人尋味。
(三)西寨梆子為“板腔體”主要板式
1、慢板 2、散板 3、原板 4、剁板 5、流水板
(四)西寨梆子的曲牌
1、洞房贊 2、滿江紅 3、句句雙 4、寄生草等。
(五)西寨梆子的行當
生:文生、須生、老生、武生
旦:閨門旦(正旦)、花旦(比較活潑)、彩旦、青衣、老旦
凈:紅凈、黑凈
丑:文丑、武丑、丑旦(男彩妝)
三、西寨梆子的藝術價值
(一)西寨梆子的學術價值
1.具有獨特風格的西寨梆子,它的發生、發展、完善過程,對我國地方戲曲的探索與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2.它的許多傳統劇目中還保留著深刻的時代印記,對研究中國的民俗文化,很有參考價值。
3.美學價值,它不同于一般戲曲程式化的表演技巧,風趣幽默的鄉土語言,都顯示出濃郁的地方特色,散發出一股股純樸清新的鄉土氣息。
4.西寨梆子唱腔音樂忽而高亢明亮,忽而低回,忽而悲憤訴說,極具欣賞性、藝術性。它的唱腔婉轉、嫵媚,是魯中地區獨特的一個劇種。
(二)西寨梆子的歷史價值
1.西寨梆子唱腔音樂不復雜,具有親切力,容易學唱。在山東省個地方戲中別具一格,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價值。
2.經過傳承演變,進一步的挖掘,豐富和發展,它將成為魯中地區一枝鮮艷的玫瑰,為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為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3.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通過演出在群眾中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為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為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4.它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特殊品牌,形成了魯中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化特色和一種文化氛圍。
四、結語
西寨梆子擁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色彩,它的發生、發展、完善過程,對我國地方戲曲的探索與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它的許多傳統劇目中還保留著深刻的時代印記,對研究中國的民俗文化,很有參考價值。西寨梆子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是魯中一帶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逢年過節,自娛自樂,它聽起來既有晉、冀之韻,更具有齊魯之聲。西寨梆子不僅有她的歷史價值和藝術生命,而且將成為魯中地區藝術梨園里的一朵奇葩,為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為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