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棟 張吉國 史建民



[摘 要]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水果的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通過分析我國水果生產及出口貿易規模,在構建水果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具體分析幾種主要水果的國際競爭力,得出我國水果競爭力水平較低且生產面積規模并不匹配的結論。同時,考察影響我國水果國際競爭力的價格因素和非價格因素,提出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均衡種植品種、整合農耕土地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果;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3-0004-05
一、中國水果生產及出口貿易規模
(一)水果生產規模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為水果種植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隨著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水果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水果總產量穩步增長,從2002年的6951.98萬噸上升到2011年的14083.30萬噸。蘋果、柑橘、梨、葡萄是我國主要的水果品種,其中柑橘增幅最大,10年間產量增加了1745.03萬噸,增長了145.54%;蘋果產量增加了1674.38萬噸,增長了87.02%;梨、葡萄的產量分別增長了69.67%和102.42%。
(二)水果出口貿易規模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水果的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國水果出口量占全球總產量比重較低,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也偏低。2002—2011年,中國水果出口量總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1年比2002年增長了156.49%,2009 年達到歷史最高值329.9萬噸,此后有小幅下降。水果出口額也由2002 年的4.63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8.38億美元,見表1。
二、我國水果國際競爭力分析
(一)國際市場占有率分析
國際市場占有率(MPR)是指一國某產品出口額占世界該產品出口總額的百分比。MPR值越大,說明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越強。2002—2011年,我國蘋果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穩步增長,從2002年的6.17%上升至2011年的13.37%,年均占有率為9.97%,意大利年均占有率12.71%,雖高于中國,但增幅已減小。我國柑橘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先減少后增加,但年平均值較小,僅為2.11%,而西班牙為34.41%,美國為12.76%。我國梨的年均國際市場占有率為8.67%,由2002年的6.08%增至2011年的11.39%,而意大利、西班牙、美國的年平均占有率分別為9.95%、5.98%和8.28%。我國桃、油桃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較小,年平均為0.61%,遠低于意大利的22.97%和西班牙的35.05%。我國葡萄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由2003年的1.57%上升至2011年的5.60%,整體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意大利、美國則呈現下降趨勢。我國香蕉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非常小,年均僅為0.41%,意大利、西班牙、美國香蕉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也較小,年均分別為1.55%、0.50%、3.89%,具體見表2。
(二)貿易競爭指數分析
貿易競爭指數(TSC),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某產品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差除以該產品進口額和出口額之和。TSC>0表示該國是該產品的凈出口國,反之則為凈進口國,TSC值越大競爭力越強。2002—2011年,我國蘋果的貿易競爭指數均大于零,總體呈現增長態勢且略有波動,年平均為0.42,意大利、西班牙、美國年平均分別為0.86、-0.50、0.53。我國柑橘的TSC值在10年間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年平均指數較小,西班牙、美國柑橘的貿易競爭指數常年大于零,年平均TSC值分別為0.84、0.63。中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4國梨的平均貿易競爭指數分別為0.76、0.20、0.42和0.15,我國梨的TSC值10年間均為正值,且變化幅度不大。我國桃、油桃的TSC值常年為負,年平均為-0.68,西班牙年平均為0.96,且常年大于0.95。中國、美國葡萄的貿易競爭指數常年為負,屬于葡萄的貿易入超國,意大利葡萄的貿易競爭指數較高,年平均為0.87。從香蕉貿易來看,中國與其他三個國家的貿易競爭指數常年為負數,都屬于香蕉貿易的入超國,具體見表3。
(三)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是指一個國家某種商品出口占該國商品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該種商品出口占世界商品出口總值的份額之比。RCA值越大,則競爭力越強。2002—2011年,我國蘋果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呈上升趨勢,但增速較小,最低為2002年的1.03,最高為2009年和2011年的1.32,意大利蘋果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較高,年平均為3.69。我國柑橘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有小幅波動且總體水平較低,年平均為0.13,意大利、美國則圍繞其平均水平波動變化。我國梨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年度間小幅波動,年平均為1.07,意大利也出現波動變化,年平均為2.86。我國桃、油桃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一直很低,10年間在0.04~0.09間波動,年平均為0.07,西班牙年平均RCA值較高,為19.39。我國葡萄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總體水平較低且增長緩慢,意大利較高,年平均為3.93。4個國家香蕉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都很低,意大利、美國相對較高,年平均分別為0.43、0.45,我國香蕉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最低,年平均值僅為0.05,具體見表4。
(四)國際競爭力的基本判定
通過綜合MPR、TSC和RCA三個指標10年間的平均值,可對我國水果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基本判定。我國梨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強,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一般,而其他4種水果的國際競爭力都較弱。可見,雖然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但是水果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卻與之不匹配,具體見表5。
三、影響我國水果國際競爭力的因素
(一)價格因素endprint
價格是影響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最基本因素,我國水果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優勢。首先,較低的生產成本,使我國水果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價格優勢。其次,我國水果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我國水果均衡價格較低。自我國加入WTO后,隨著生產成本的上漲和供求關系的變化,水果的價格優勢被逐步削弱。
(二)非價格因素
1.水果品質
水果品質是影響我國水果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首先,外觀品質因素直接影響我國水果的國際競爭力。氣候、地理、人為等因素造成的水果外觀品質的破壞,導致大量水果無緣國際市場,只能在國內銷售。其次,內部品質因素對我國水果的國際競爭力具有決定作用。施肥是影響水果內部品質的主要因素,水果的貯藏保鮮也是影響其內部品質的關鍵。第三,環保等綠色壁壘也成為制約我國水果出口規模擴大的瓶頸,農藥、化肥使用量、時間和次數的不合理導致水果中農藥化肥殘留量超標,致使我國水果較難進入國際市場。
2.水果結構
我國以生產大宗水果為主,熱帶、亞熱帶和特優水果種類少、種植面積小,且成熟期較集中。以2011年為例,蘋果、柑橘和梨的種植面積占當年水果總面積的46.9%,產量占當年水果總產量的57.67%。而香蕉、菠蘿、荔枝三大熱帶亞熱帶水果種植面積為996.1千公頃、產量為1342.8萬噸,分別占全部水果的8.4%和9.5%。蘋果、柑橘、梨三大水果的成熟期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節,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水果市場造成了巨大壓力。當超出市場的承受能力時,會導致鮮果積壓,腐爛變質,使水果生產者、經銷商遭受巨大的損失。
3.組織化程度
我國耕地面積人均占有量少,水果生產、經營主體多數是個體農戶,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落后,嚴重阻礙了我國水果品質與產量的提高。由于個體農戶生產成本高、產品品質低、生產預測弱、自我保護能力差,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會面臨更多的風險。
四、提高我國水果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產業扶持,提高水果品質
首先,依據栽培區地理環境及果品特性科學種植,大力推廣種植優良品種,提高市場中特優水果的比例,建立、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水果標準體系,對水果種植環境、農藥與化肥施用量做嚴格限定。其次,充分利用 “綠箱政策”,增加對水果業的技術支持與資金投入。建立一套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完善運輸網絡,提高套袋、洗果、打蠟、挑選、包裝等工藝水平,加強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最后,強化品牌戰略,加大宣傳力度。企業應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品牌水果在國際市場的宣傳力度,擴大品牌水果的影響力。
(二)均衡種植品種,優化水果結構
應在保持傳統優勢品種競爭力的前提下,適當調整蘋果、柑橘、梨、葡萄等幾種大宗水果的種植面積。調整早、中、晚熟品種比例,完善大棚種植技術,加大淡季時令水果比重和反季節水果種植力度。引進國外優勢品種,主要包括特優品種和適合加工類品種。模擬國外種植環境新增種植試點,推廣適合我國種植的新品種,改造或淘汰老化、劣勢品種。
(三)整合農耕土地,實現規模經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的決策。允許、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有助于集中農戶的土地,實現產業化經營,并創建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的龍頭企業來帶動水果的產業化發展。如此,不但能提高農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抵御風險的能力,又能實現水果的規模化生產,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突出我國水果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Versi,Anver.The fruits of being competitive[J].African Business,2009 (10):15.
[2]Waqar Akhtar,M.Sharif,Hassnain Shah.Competitiveness of Pakistani Fruits in the World Market[J].The Lahor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2):208.
[1]王立飛.中國水果國際競爭力分析[J].農業經濟,2011 (4):28.
[2]張吉國,鄭芳泉.中國水果生產發展態勢:1978—2010[J].新疆農墾經濟,2013 (2):31-34.
[3]王曉娜.加入WTO以來中國水果出口分析[J].世界農業,2013 (8):77-79.
[4]張麗娟,李彥慧,潘海泉.施肥對水果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J].河北林果研究,1999 (2):185-189.
[6]劉漢成.中國水果出口特征及國際競爭力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 (4):450-453.
[7]林堅,霍尚一.中國水果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 (4):95-101.
(責任編輯:張彤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