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教學改革是近幾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熱點發展方向之一,已經引起了廣大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及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分析了其中的經驗和不足,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對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對“以學習為中心”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以學習為中心 專門用途英語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09-01
專門用途英語是當今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部分,是英語學習的專業化發展,更是全方位提高當今大學生英語水平的關鍵。目前,國內部分高等院校對專門用途英語缺乏統一的認識,在課程設置、師資配置、學分計算、考試成績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一系列問題。
一 理論基礎
20世紀60年代,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或他人的引領,利用一定的學習材料和媒介逐步形成了對知識的建構,從而掌握了知識,在這個建構過程中,教師應扮演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的角色,教師通過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共性則是在教學環節中都包含有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背景知識和共享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 我國高校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對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研究,僅僅局限于教學內容上,教學重點依然放在詞匯、句法、語法和語篇結構等語言的基礎知識的教學上,沒有從學生實踐的實用性出發,并未真正形成特有的教學模式,問題如下:
第一,對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不夠重視,專業英語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高校只抓基礎英語教學,重視考試取證,把通過率和教師的績效考核、學生的畢業證書掛鉤,教師、學生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很大,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根本無暇顧及實際教學和學習,也就無興趣可言。
第二,專業英語教學計劃制定不合理,教學管理松散,課程設置混亂。大多數高校都未設置專業英語教研室,從未組織專業的教學研究活動,授課教師之間缺少交流與合作。根據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不夠重視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沒有統一管理和組織測試,測試試卷往往由任課教師自行設計,無統一標準,因此試卷的難易程度不一。
第三,專門用途英語師資隊伍參差不齊。目前,國內專門用途英語教師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群體:(1)英語專業畢業從事普通英語教學的英語教師,他們英語語言功底強,但對該課程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卻知之甚少;(2)選拔一些英語水平較高的教師擔任專業英語教師,他們對專業知識精通,但對英語基礎知識掌握不精。
三 創建以學習為中心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模式
“以學習為中心”全面地分析了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對提高外語教學效果有著深遠的意義。它不僅關注語言的學習者,更關注學習者學習的外在條件,強調學生是主體、內因,同時又注意建立良好的學習條件,使內因和外因緊密結合,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以學習為中心”關注的是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學習語言。專門用途英語有著其特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具體的教學實踐。
“以學習為中心”的研究理論在北美國家較為盛行。“以學習中心”不僅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過程,而且要制定出使其達到目標的一系列措施,這種方法再現了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獲取篇章意義的真實情境。具體教學分別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展開,具體如下:教材的選擇、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文件夾、學習成果、自主學習、學習小組等等,整個過程都應堅持“以學習為中心”這一原則。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著組織和監督的作用,和學生共同制定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共同完成學習過程。學生不只是授課的對象,而是真正參與到教學中自主學習。教學過程要師生互評、同行評議,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四 結束語
“語言學習上的進步,與其說像用一塊塊磚把墻砌高,倒不如說更像培育花園里樹木花草。它是一個有機的漸變過程,而不是隨著每節課的學習而每日增高一點。”盡管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存在一系列問題,但它已經引起了專家學者、廣大教師及教務管理部門人員的重視,這是一個對教學進行改革的非常合適的契機。樹立“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指導原則,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師授課的積極性,創造和諧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學ESP課程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2(3):47~50
[2]豐玉芳.建構主義學習設計六要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
[3]王艷.對我國ESP教材編寫原則的探討[J].中國外語,2011(2):75~81
[4]鄒幸居.試論以學習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模式[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