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賽艇測功儀是一種對賽艇運動員進行訓練的重要方式及檢測手段。本文通過對運動員在室內力量、強度以及肌肉耐久力練習中數據的分析,得出測功儀既可以被作為賽艇運動員室內力量訓練的一部分,也可以定期被用來對運動員的生理發展做有效的評測。
【關鍵詞】測功儀 賽艇 力量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199-02
賽艇測功儀的出現,不僅促進了對賽艇運動員訓練的控制以及監測,更為關鍵的是明確了影響2000米水上測試的最為重要的生理因素。從邏輯上分析,測功試驗并不能說明與船員人數及漿的葉片表面積等因素相關的船速方面的差異,但在所有這些因素保持相同的情況下,測功儀卻能夠顯示出承受較大的平均凈推進動力的賽艇運動員可以達到更快的船速。因此,在追求最大化平均船速的2000米比賽中,各種各樣的賽艇測功儀測試就被用以評估運動員個人的生理需求以及檢測性能方面的變化。
一 研究對象
19名重量級男性賽艇運動員自愿參加了這項研究。這批年齡限制在23歲以下的優秀運動員近期多次參加比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批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2.3歲,從事賽艇運動時間為8.4年,身高為189.7厘米,坐高為97.8厘米,臂跨度為191.4厘米,體重為88.4千克,且該批賽艇運動員均接受過專業醫務人員對其身體狀況進行的測試。
二 研究方法
該批重量級賽艇運動員被邀請參與到此次研究當中,用以代替其日常進行的耐力與力量訓練。經過12天的調查研究,我們對每一位槳手進行重復的最大負載和自由重量的練習并加以評估,以及在一定范圍內利用賽艇測功儀進行測試。由于賽艇測功儀經常在賽前被用在常規訓練當中,所以運動員對所有的練習以及測試內容都非常熟悉。
皮爾森積距相關系數和逐級式多元線性回歸計算被用來確立預測與結果之間的某些差異。在測試結果上,我們也預測到了一些細微差異,而這些差異是由訓練歷史及競賽排名等因素引起的。出于這項研究的目的,我們推薦利用賽艇測功儀的性能進行一些預測,并以此作為力量訓練的結合體。
三 測試程序
首先對賽艇運動員進行一個常規的水上以及室內耐久力逐漸減弱的測試(相比平時訓練量減少約50%),與此同時,在12天的測試過程中,運動員維持正常的飲食狀態。在所有的測試當中,運動員在進行任何最初的測試之前都要在測功儀上進行至少20分鐘簡單的劃船動作練習,用以確保在評估過程中能夠獲得最大的效果以及減少與測試程序有關的測量誤差。
五項賽艇測功儀的測試被分別安排在測試的前三天進行。第一天,5000米計時賽;第二天,60分鐘距離賽;第三天,上午進行2000米計時賽以及500米計時賽,下午則安排了峰值沖程力量測試。在接下來的幾天訓練時間內進行十項室內力量練習,用以代替日常安排的力量及調整訓練。第八天,進行高翻、臥推和壓腿練習練習;第九天,進行臥推、壓腿以及坐姿拉臂練習;最后,在經過兩天半的休息調整后,進行七級增量有氧測試。
四 測試結果
通過測試,我們得出了室內力量訓練以及賽艇測功儀測試數據的標準偏差。5RM的力量測試顯示出比其他力量測試更大的平均效率:與30RM相比,壓腿增加23%,坐姿拉臂增加30%;與60RM相比,壓腿增加39%,坐姿拉臂增加51%;而與120RM測試相比,僅壓腿一項就超出了59%。同時,5RM的壓腿和坐姿拉臂之間顯示出了密切的聯系,1RM的高翻與6RM的坐姿拉臂之間也有極大的關聯。鑒于相關的觀測量級,這些共同預測并沒有實現賽艇性能的雙因素回歸模型。
五 結果分析
從測試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出室內力量練習和賽艇測功儀的性能之間有顯著的關聯,5RM的壓腿、6RM的臥推以及不斷重復的60RM的坐姿拉臂測試都在賽艇測功儀上被多次提前預測出來。高翻、臥推、壓腿和坐姿拉臂都被作為最主要的室內力量訓練方式,用來預測賽艇測功儀的具體性能。而在室內力量訓練時使用雙因素的多元回歸模型來預測有氧條件下的5000米計時賽或是60分鐘距離賽的結果是沒有用的。毫無疑問,任何力量或是肌肉耐久力練習的有效性都應該結合水上測試的數據進行評估。也就是說,測功儀的效率只是一種對運動員水上劃艇表現的粗略估計。在測試的同時有很多因素如運動員體重對船的拖力也是不容忽視的。此外,因為測試所得出的數據較多,所以水上測試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也十分有限,因此運動學家和教練將繼續結合生理數據來監測和評估漿手離水訓練時的生理發展情況。
六 實際應用
本文研究探討了室內力量、強度以及肌肉耐久力練習的數據,主要包括膝蓋伸展練習(壓腿)、肩關節練習(坐姿拉臂以及臥推)和全身運動(高翻)。這些活動通常被作為賽艇運動員室內力量訓練的一部分,也可以定期被用來對運動員的生理發展做有效的評測。然而,由于與傳統力量練習相關的一些潛在傷病的存在,如肌肉酸痛或拉傷等,所以用來引導未經訓練的新運動員進行力量練習可能就略顯不足。因此,利用測功儀來對賽艇運動員特別是新運動員進行訓練測試具有極大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俞繼英.奧林匹克賽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杜忠林.中國國家賽艇運動員身體成分的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3(4)
[3]楊錫讓、傅浩堅.人體運動科學經典研究方法的發展與應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