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道德敘事”引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能在教學中有效發揮教師道德價值觀的引導作用。“道德敘事”的引入要求教師要在課前有充足的準備,有針對性地設計敘事環節;在教學中要把握住語言及情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還要組織討論,并進行總結性評價,以達到對學生價值引導的效果。
【關鍵詞】道德敘事 基礎課 運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10-02
“道德敘事”是中西方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它借助于教育者對道德故事的講述,使受教育者獲得潛移默化的道德價值傳遞,并促進其道德認知能力的成長、發展。但在目前,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領域,多以抽象的道德原則及道德規范傳授給學生,這種教條式的灌輸不僅造成課堂的枯燥無味,面對個體意識及自主性強的“90后”學生,也不能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容易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把“道德敘事”引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通過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敘述,激發學生的道德認知,培養其道德判斷、道德評價能力。
一 “道德敘事”在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基礎課作為一門大學生進校最初接觸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承載著培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樣,基礎課也在遭遇著課堂氛圍枯燥沉默的尷尬,傳統的理論灌輸教育模式單一有限,只有在教學方法上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才可能真正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從而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道德敘事”在基礎課中的運用,以故事講述、視頻短片播放、童話寓言新探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對故事的多角度理解,學生不再是過去課堂中一味接受知識灌輸的角色,而是可以和教師一起分享作為“個體的我”對于故事的道德認知,在認知分享過程中會出現思想上的碰撞與融合,教師再以“社會的我”進行總結性評價,在一種尊重個體認知的基礎上,形成共同認知,把道德認知回歸主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脫離教條的模式下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道德品格之中。這種道德敘事教育,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促成道德品格的形成,又能增強教師在道德引導中的作用,從而實現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 “道德敘事”在基礎課教學前的設計
“‘敘事’包括三個最基本的要素:‘事件’‘敘述者’和‘敘述’。‘事件’是客體,‘敘述者’是主體,‘敘述’是聯結主體與客體的行為。”“事件”即道德敘事的題材,它是道德敘事在基礎課教學前設計的關鍵,也是道德敘事成功運用最基本的條件。對于敘事題材的選取,首先必須以基礎課教材為主旨,不能脫離教材憑空想象任意選擇,而應該緊緊圍繞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從教學內容上來看,基礎課主要包含了學習與成才、理想與現實、愛國與責任、心理健康與人格完善、人生與社會、人際交往與人生、愛情與人生、道德與生活、法律與秩序等方面內容,這些內容又可以凝練為成長成才觀、人生價值觀和道德法制觀三大模塊。如在進行“成長成才”教學時,可以選取理想、信念、堅強、執著等勵志類題材的敘事事件;要進行“人生價值觀”的教學時,就必須圍繞生命、事業、金錢等方面來進行選取;而“道德法制觀”的敘事題材,可以從公民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上著手選取。這種有針對性地準備敘事題材,可以很直接地表達出某個章節所要進行的行為準則來規范教學,而不是死板地灌輸給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的教條。
針對學生之間存在道德覺悟水平、道德選擇能力、道德人格發展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可能用一個唯一的道德標準培養出整齊劃一的學生。在我們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除了具有遠大目標、作為示范性的道德理想外,也會有最基本、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如我們講到“為人民服務”,其中就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內容,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它的最高要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體現為“一心為公”“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為人”;而最低要求則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體現為在與人的相互關系中,要多為別人著想,不做危害他人、社會的事情。不同的學生對自我都會有不同的道德層次要求,那么對于敘事題材的選取,可從多種層次入手,給學生不同的參照體系,讓學生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道德要求來進行道德抉擇,最終通過道德行為、道德習慣形成其道德品質。
值得一提的是,敘事題材不一定局限為教師單方面的準備,也可以讓學生課前進行準備,而且學生選取題材的視角往往更能夠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更能引起共鳴。但讓學生準備題材不能盲目進行,教師必須課前進行有效組織,如每個班級按8人一組劃為固定的學習小組,就某一特定內容,每個組準備一個題材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與討論。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可以實現教學主體多元化,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彌補,掌握好分寸,可以達到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三 “道德敘事”在基礎課教學中的實施
“敘述”,作為聯結“事件”與“敘述者”的行為,它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道德敘事運用于教學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道德敘事首先要實現敘事形式的多樣化。口述是傳統的也是最為簡單直接的敘事方式,但口述的敘述者不應只局限為教師,學生也可以作為敘述者融入課堂,把自己的經歷以及生活中的感悟與同學們分享,甚至可以把自己面臨的困惑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探求應對方法。多媒體教學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種教學手段,也可以作為道德敘事的一種方式引入課堂,當學生的視覺中心從教師轉向投影幕布后,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可以有文字、圖片,而此時教師一定要有語言聲音的介入,讓學生在道德敘事過程中通過“看”和“聽”來完成道德認知。在道德敘事方式中,最吸引學生的應該是視頻短片的播放,這種視覺聽覺效果上產生的沖擊力,是傳統的口述所不能企及的,特別是在資訊發達的時代,“90后”的學生已經很少有耐心去閱讀文字性的資料,視頻短片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陷,從而納入到道德敘事方式中進行推廣。童話寓言新探可以作為道德敘事方式之一融入基礎課教學中,傳統的德育教育會通過一些童話寓言讓學生來辨別善惡,但是童話畢竟不是生活,正如不能撒謊是任何一個好學生都知道的準則,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謊話都是錯誤的,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童話寓言故事,讓學生嘗試著進行新的理解與探索,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成長,解答學生在具體道德境遇中的困惑。
其次,敘述過程中要求語言生動而精煉,這是教師達到良好敘事效果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敘事過程實質上是敘事者(教育者)和聽著(受教育者)以及所敘述事情本身之間經驗(意義)的生成與融合過程。”敘事語言的精煉性和生動性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敘事能力。在道德敘事中,敘述是一個關鍵的環節,教師在道德敘事中要運用生動精煉的教學語言,必須加強和提高敘述能力,對敘事題材有個人的深刻體驗,并能熟練掌握必要的敘事技巧,懂得在敘事過程中設置懸念、情到深處時做必要的停頓和沉默等。
最后,“道德敘事”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營造良好的敘事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基礎課的教學目的是要把作為主流意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有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心理成長,而不是就某一知識體系進行講授,因此,教學空間是非常廣闊的,并不拘泥于某一教學手段、某一個特定的知識點進行教學。但又正因如此,教師要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把握住整節課的節奏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四 “道德敘事”在基礎課教學運用后的評價
“道德敘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升華主題的環節,即敘事結束后組織學生討論,并且教師做出評述。道德敘事運用于基礎課,目的是通過敘述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只有敘述是不完整的,它還必須有討論與評述來對敘述主題加以提升。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和教師一起分享作為“個體的我”對于事件的道德認知,讓學生在一種和諧的氛圍當中充分表達出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師生、生生之間這種交互式的討論,可以最大限度地從不同的視角揭示出事件所暗藏的道德觀點;通過評述,教師再以“社會的我”對事件進行總結性評價,教師的評價是整個道德敘事的點睛之筆,學生的視野以及認知畢竟有限,他們對于人生的感悟以及體驗還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90后”的學生創新能力較強,思維發散性也很強,對待事物的理解會有很多奇思妙想,但也不可避免地會有偏激之處,如理解不當,不僅不能達到德育效果,甚至會使其思想上有失偏頗,因此,教師應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總結評價,對于敘事主題加以提煉和總結,幫助學生充分地領悟道德事件中所蘊含的道德價值并進行價值導向的引導。
“道德敘事”運用于基礎課,從課前對敘事題材的準備,到上課時對于敘述的要求以及敘述后的總結評價,多方面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強調的是,“道德敘事”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引入基礎課教學,只有不斷地探索、革新、改進與完善,才能達到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傅敏、田慧生.課堂教學敘事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曾秀蘭.道德敘事的教育價值及教學運用——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教育導刊,2011(5)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