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批判和繼承了傳統的實踐思想,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并將它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鄧小平基于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考,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有了新的發展,更加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涵。
【關鍵詞】實踐 馬克思主義 發展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20-02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有學者甚至提出,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最為核心的內容,是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關鍵。無論我們是否持有這種觀點,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不爭的事實。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并非一簇而就,“實踐”一詞也經歷了數次詞義的變更,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變革中,逐漸突出了“實踐”的重要內涵,因而才逐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鄧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提出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發展是硬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一系列觀點,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提出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特色,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并不是以專著的形式而提出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提出了“實踐”的概念,只是這時的馬克思更關注的是“異化”,并沒有對實踐進行專題化的探討,1845年馬克思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然而這一綱領并沒有轉化為一本著作,而是被束之高閣,直到恩格斯整理出版后,人們才對這一提綱有了認識。提綱的發現被恩格斯稱之為“新世界觀”的誕生,很多學者也將它看作是實踐唯物主義者的誕生。雖然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進一步深化實踐思想,但提綱已經較為深刻地提出了關于實踐的各種觀點。
1.實踐是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徹底批判
從啟蒙運動以來,關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爭論一直持續,二者的矛盾似乎是無法調和的。馬克思認為,無論是機械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是有缺點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以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與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精辟地分析了二者的缺點,對于舊唯物主義來說,他們沒有將客觀世界看作是實踐的對象,沒有看到他們和人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所以他們的客觀世界是機械的世界,是沒有生機、沒有思想的世界,而唯心主義則是看到了主體在把握世界時的重要作用,而沒有認識到人是通過實踐活動和世界發生關系的,因而世界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關的,認識主體并不能通過理論的抽象而忽視感性的世界,而是應該將感性的活動本身看作是人生存的一種方式。
2.馬克思批評了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用實踐的思想解釋歷史和生活
受到黑格爾思想的影響,青年黑格爾主義者往往從絕對精神的維度來解釋歷史,甚至從神學的角度解釋歷史,馬克思對這種思想提出了批判:“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對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實踐作為解釋歷史的方式標志著馬克思主義開始形成自己解釋歷史的方式和方法,為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馬克思提出了哲學的使命是改變世界
在啟蒙運動中,法國大革命代表著法國人對自由的向往和實踐,但在德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則取代了革命的實踐,人們更多地關注于思想的變革,而并不將理論用于實踐,馬克思有感于此提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如果說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出的“哲學王”只是一種理想,那么馬克思則認為哲學家應該踐行改變世界的理想,應該通過行動改變世界,而不是只用思想被動地解釋和思考世界。
馬克思的實踐思想在其后的思想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恩格斯充分利用馬克思的實踐觀來解釋歷史,從而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實踐思想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不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踐行,馬克思、恩格斯用一生的政治革命形式證明著實踐要求的是一種踐行,而不只是一種理論。
二 鄧小平理論對實踐觀的發展
自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以來,實踐的觀點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毛澤東同志于1937年7月寫的《實踐論》,他要求人們敢于嘗試和敢于實踐,可謂是對實踐精神的一種很好的發揮和應用。但面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沒有任何參考和參照的情況下,鄧小平同志則以實踐精神開創和豐富了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對實踐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和補充。鄧小平同志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策劃師,他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有著非常重要的補充。
眾所周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來自于中國共產黨人敢于堅持實事求是,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精神的堅持。鄧小平同志堅持從經濟基礎出發來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并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方向性問題,從根本上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1.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作為實踐的前提
鄧小平同志曾總結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馬克思主義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但對于指導社會主義建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必須尊重客觀的實際情況,只有將實際情況作為發展和建設的第一前提,才能在具體的建設中確立發展的方向和辦法。根據對中國國情的判斷,鄧小平提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思想,認為我們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來確立我們發展的方向,基于中國的現實條件,發展經濟是中國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因此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要求必須將經濟發展作為最重要的基礎。
2.將實踐看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同志逝世以后,黨內針對真理問題展開了討論,鄧小平同志立足于實踐的角度,認為必須從具體的國情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他提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才能順利發展。”雖然馬克思主義蘊含著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思想,但應用這個原則來進行實踐的則是鄧小平,鄧小平同志要求不能從本本出發,不能僅僅堅持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要到實踐中尋求發展的道理,這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補充和發展。
3.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落實到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把握了實踐精神的精髓
對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討,基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國情,如何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一直是中國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鄧小平同志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并沒有求助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而是立足于實踐探索,他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的道路可以走,要在摸索中逐漸前進,并堅持馬克思主義,但要活用馬克思主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才能探索出適合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以自己的實踐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對于實踐觀的發展無疑是抓住了馬克思主義實踐精神的精髓。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核心,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正確運用和發展無疑要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堅持上。鄧小平立足于中國的具體國情,要求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并將實踐看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立足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關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豐富。鄧小平同志的實踐精神必將激勵人們為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