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現代課程觀是后現代主義運用于教育領域而產生的一種課程觀念。本文通過對后現代課程的起源、特點進行論述分析,對中國大學課程改革提出了幾點啟示: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人格,注重創造性的培育,改革課程的實現方式,提高教師的素質。
【關鍵詞】后現代課程論 大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22-02
近年來,美國后現代課程觀代表人物小威廉姆·E.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的出版引起了美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課程及課程改革研究者的關注。后現代主義課程觀代表的課程改革觀念對于現代課程觀具有怎樣的挑戰和啟示,這需要我們對后現代課程觀的理念進行理性的分析。
一 后現代課程觀的起源
后現代課程觀是后現代主義運用于教育領域而產生的一種課程觀念。
1.后現代主義的含義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美國后現代主義者之一的格里芬說:“后現代主義指的是一種廣泛的情緒,即一種認為人類可以而且必須超越現代的情緒。”可見,后現代主義是一種超越現代主義的思潮,但并不是反對現代主義,而是在超越過去的同時面對過去、繼承過去。
后現代主義主張“反對同一,崇尚差異和多元”,由于后現代主義的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評判價值標準的非同一化,使人們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會理想、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從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徹底的解放,也使人對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后現代主義對于教育領域的挑戰
在教育領域,后現代主義要求教育在創造和選擇的藝術上得到訓練,而不要只是發出與遵循命令,迄今為止的課程多是訓練學生成為預定“真理”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知識的積極創造者。教師應該設計一種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課程,課程目標不進行預先設定,目標應該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以鼓勵創造性。后現代主義強調每一個實踐者都是課程創造者和開發者,而不僅僅是實施者。
二 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代表的不同觀點
多爾在其《后現代課程觀》中指出,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范式。現代范式代表的是一種封閉的觀點,封閉系統的本質通常是機械性的,具有中心,其關鍵特性是穩定性、均衡中心和平衡,因此在封閉系統中,只有交流而沒有轉換發生。后現代范式則代表的是一種開放的觀點,開放系統的本質是轉變性,它們是運動的,而非靜止的;它們界定性的特點是成長而非停滯;它們的焦點是方向性而非中心性。
三 后現代課程理論的特點
當談及后現代課程理論的特點時,德國教育家奧托·彼得斯是這樣說的,“后現代課程已從現代社會的‘技術合理性’中走出,步入了‘人文合理性’的新時代。”這一論述概括了后現代課程理論的實質性內涵。從“人文合理性”的角度出發,后現代課程理念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人格
制度化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學生的被動呆板成長,剝奪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性,學生淪為教育和學校的附屬品。后現代課程觀的教育理念針對這些弊端提出要在課程領域重視文學、藝術、倫理、社會、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的教學;把價值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要地位; 將人性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加強自由與責任的教育,將自由與責任視為現代倫理生活的核心價值。后現代課程強調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重視通過教學完成對受教育者主體人格的培育。
2.將對話作為課程的基本實現方式
多爾認為在一個“富有想象力的領域”,知識的探討與探討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師生通過不斷對話而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在不斷探索課程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地得到提升。課程的實現方式是參與式對話,其中包含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以及個體的自我對話等方式。
3.強調教師與學生在探索知識的共生共存
后現代課程觀強調教師不再是知識權威的代言人,而是與學生探索知識過程的參與者與協調者。課堂要充滿更多的具有建設意義的合作,課堂中要探索“看不到的東西”,而不是學習“已經看到的東西”。后現代課程已經不再是具體編制的教材,應該是開放的、復雜的、可選擇的教材的。
4.“4R”課程理論重視教育與生活的聯系
多爾結合不同學科的理論,提出了代表后現代課程理念的“4R”理論,即豐富性(Richness)、回歸性(Recursion)、關聯性(Relation)和嚴密性(Rigor)。豐富性是指課程的深度、課程意義的層次、課程的多種可能性或多重解釋;回歸性指“一個人通過與環境、與他人、與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強調課程應是開放的、有彈性的。關聯性強調課程結構中的觀念、學生、教師、課程文本等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延續課程的豐富性;嚴密性意指努力探尋各種可能的可供選擇的聯系,從而保證課程的不確定性與豐富性。
四 對現代大學課程改革的啟示
1.大學課程改革應重視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
在現代大學課程中,學生的主體人格受到抑制,被動學習是中國學生的整體特色。后現代課程觀啟示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一種問題教學,圍繞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的循環學習,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參與發現學習資源,闡述自己的問題,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式,承擔自己的選擇結果,在自我學習中培養創新能力。
2.課程實現方式的改革可以參考對話的方式
后現代課程觀將所有的學習資源統稱為“文本”,不再有統一的教材,學生也有選擇上課所學文本的權利。現代大學課程改革可以通過改革課堂內容的選擇,實現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以及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與學生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3.課程改革成功需要高素質的教師
后現代課程觀建構了教師的“話語霸權”,但教師的作用還是不容忽視的,教師不僅應成為課程的研究者,更應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因此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美〕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王紅宇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曹輝.后現代課程理論的“人文合理性”釋義[J].現代大學教育,2005(6)
[3]李雄鷹.后現代課程理論視域中的我國大學課程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11(4)
[4]〔德〕奧托·彼得斯、杜亞琛.教育模式更新及其對師資培訓的意義[J].開放教育研究,1998(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