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的持續擴招,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需要在心理上作出積極應對。本文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做了較為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善于收集職業信息、提升實踐能力、確立適宜的擇業目標、塑造“外向化個性”、學會自我調節五種心理積極應對的具體方法,以幫助他們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取勝。
【關鍵詞】就業壓力 大學生 心理應對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29-02
一 大學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
1.畢業生人數劇增
隨著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由精英型逐漸轉向大眾化,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就業的難度。從高校招生人數看,20世紀80年代,由于大學畢業生空檔多年,社會對他們的需求量極大,大學畢業生供不應求。90年代,大學畢業生人數雖然有所增長,但基本上與社會發展需求量相適應,就業實行的又是國家統分統配的就業模式,因而就業矛盾并不突出。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開始擴招,1998年全國大學生人數為145萬人,1999年達212萬,到了2000年增至280萬,2001年達338萬,2002年為413萬,2003年達到495萬,2004年達559萬,2005年達610萬,每年以增加60萬~70萬的幅度增長。此后高校招生人數增速雖然有所減緩,但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06年為630萬,2007年為660萬,2008年680萬,2009年699萬,2010年突破700萬,人數是擴招前的近五倍。我國從2000年起開始打破大學生由國家統分統配的就業模式,實行了大學生自主擇業和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模式。從2003年7月以來,隨著高校第一批擴招生走向社會,供需矛盾開始顯現出來。2006年是擴招后第一個就業高峰年,畢業生的人數明顯增加,造成供大于求,競爭加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尤其是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市場需求量有限
社會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能力有限。近年來,雖然中國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大量引進外資,新的企業、公司需要一定數量高素質的管理、技術人才,但這些崗位要求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擔任,所以對大學生的吸納量增加有限。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許多企業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降低成本,紛紛實行勞動和用人制度的改革,減員增效,對就業人員的需求量大大減少。事業單位隨著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樣要求減員增效,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率也是有限的。政府機關實行精簡機構改革,要求壓縮公務員人數,干部分流,吸納的崗位極其有限,競聘公務員崗位異常激烈,這些都在客觀上造成了對人才需求的下降。
3.自身準備不足
從學生方面來看,由于高校專業設置的不合理、專業劃分過細、對學生操作等能力的培養不足,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操作能力、適應能力較差,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二 積極的心理應對
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必須作出積極的心理應對,才能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取勝。
1.善于收集職業信息
在當今社會,職業信息是求職、擇業成功的基礎,誰能及時獲得職業信息,誰就獲得了求職的主動權;獲取的職業信息廣泛,擇業的視野就廣闊,求職的把握性就越大。所以大學生要學會利用各種渠道、手段,諸如傳播媒介、用人單位、人事部門、人才交流等機構和各種人際關系,廣泛、全面、準確地收集有關的職業信息,諸如國家經濟發展形勢、大學生的總體供需情況、不同行業的需求狀況、所學專業的社會需求情況、用人單位的工作條件、現有規模、發展前景等,并進行分析、整理,以便綜觀全局,準確定位,不失時機地尋求求職機會。
2.提升實踐能力
有真才實學是求職成功的保證。然而,由于受中國“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加上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大學生普遍“眼高手低”,缺乏獨立工作和實際動手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好知識、掌握技能外,還要加強各種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要積極參與科學實驗、研究工作,以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積極投身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培養自己的社會活動能力,善于與各類人打交道以及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應付和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以便在未來的求職競爭中搶占先機,并為將來步入社會、迅速適應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
3.確立適宜的擇業目標
正確地選擇職業,能夠為未來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擇業目標和個人所具備的實際能力相當,可以使自己在擇業中占優勢地位,并增強自己的自信心。為此,每個畢業生對自我都應有個客觀而全面的認識與評估,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綜合素質、自身的能力,以及當前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社會需求總體狀況、各專業的需求情況等等,據此來確立自己的擇業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在求職中抓住機遇,獲得成功。此外,還要善于確立動態發展的擇業觀,要善于根據自身的條件與社會的需求不斷調整擇業目標,使之更加切合實際,這樣才能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求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4.塑造“外向化個性”
個性外向者善于把自己展現給對方,尤其是把長處、優點顯示出來;而內向者不善于展示自己,即使有本事,他人也無法通過感性來認識他,而求職面談中的感性印象對于決策者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求職者的內、外向是影響求職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為了適應求職市場競爭的需要,使自己在擇業競爭中不至于處于劣勢,個性內向者應有意識地進行“個性外向化”塑造。要有意識地尋找、參與各種社會性、集體性、合作性的活動,如沙龍、自薦演練活動、生日Party等,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培養自己主動參與的精神,主動與人交流、配合,共同完成一些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逐漸改變嚴肅、被動、緘默、退縮等內向特點,培養熱情、主動、健談、合群等外向特點,改變對自己的消極認識,勇于展示自己、表現自己。
5.學會自我調節
面對激烈的求職競爭,失敗是難免的,一旦競爭失利,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氣,不要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要冷靜、理智地分析原因,找出自身的不足,努力改進,繼續朝目標奮進,或根據客觀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擇業目標,努力適應社會需求,做到社會需要我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大城市、沿海地區、物質條件優越的單位進不去,就到小城鎮、中西部地區、物質條件較差的單位去,先就業再擇業。另外,要意識到在現實社會中,沒有絕對平等的競爭條件,擇業不完全取決于個人的能力,有時個體的社會關系、家庭背景、用人單位的好惡,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就業的成功與否。所以,求職一旦失敗,要能夠擺正心態,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一切,做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王益明.“個性外向化”與求職擇業競爭[J].現代交際,1995(7)
[2]盧法現、魯卿、松玉編著.當代大學生的危機[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3]藍菲.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境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