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生的思想問題和經濟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甚至相對于經濟問題,思想教育問題要擺在首位。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多方面、多渠道創新工作理念與載體,提高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貧困生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38-01
一 問題的提出:重視貧困生思想問題
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貧富差距的拉大,加之高等教育屬非義務教育,因此,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大學生如何更好地發展,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校園的穩定以及家庭的和睦。因此,如何應對經濟窘況帶來的學習、生活、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僅是這群大學生自身的問題,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應思考的話題與任務。
二 問題的根源:關注貧困生思想與心理狀況特點
生活上的貧困是貧困大學生的最大特征,并因此引發了其他問題,其固然有積極的,勤工助學、自強不息,奮發成才等優秀品質,但也有很多消極影響,這些表征交集起來,就會對貧困生思想狀況帶來更多負面的影響,表現為:
1.思想信念不清晰
社會思潮多元化容易導致大學生思想信念模糊,而對貧困難生而言,經濟上的壓力以及思潮上的多元,更容易讓他們迷失信念方向。特別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會引發片面觀點,對社會和自身發展沒有合理定位,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
2.感恩、誠信意識淡薄
一些貧困生并沒有因為黨和社會的資助而相應產生感恩意識,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資助,也有一些貧困生助學貸款后消極面對還貸,甚至逃避還貸款,還有一些貧困生對各類弱勢群體沒有表現出積極的感恩與幫扶之心,甚至一些貧困生因資助而懶惰,學業不佳。
3.心理壓力過大,處于悲觀焦慮狀態
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以及成長環境的制約,一些貧困生除了會學習,沒有其他更為突出的個性和技能,與來自城市的學生相比,會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三 問題的剖析:當前高校對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1.落后的教育觀念與貧困生思想現狀間存在矛盾
在教育觀念上,不僅僅是學校方面的認識存在偏差,事實上,不少貧困生自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解決生活困難和學業問題就足夠,不需要考慮理想信念的問題,也不需要考慮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感。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更多時候,貧困生思想問題遠不是單一的經濟補貼就能滿足的,如果沒有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會給貧困生群體帶來新的問題。
2.物質資助與思想教育不相匹配
重視貧困生的經濟資助效果不言而喻,但育人是資助的本質,然而,雖然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通過完善的經濟資助體系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問題,為順利完成學業提供物質保障,但同時,與多元化的物質資助體系相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卻十分缺乏。單一的經濟幫助不能滿足貧困生渴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獲得他人尊重的心理訴求。
3.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陳舊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講究針對性與有效性,然而,當前一些高校對貧困生群體的思想教育方法單一化,還是按照傳統的思想理論教育和講解,重視說教甚至批評,輕視了貧困生自身的思辨過程。同時,對不同心理思想狀況的貧困生未能給予個性化的方法進行教育,而是一刀切,所言非是,導致貧困生更加迷茫。
四 問題的解決:提高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路途徑
1.人文關懷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指向。黨中央明確要求,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因此,要堅持把人文關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體系中,改進工作方式,凸顯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性化,轉移工作重心,關注高校貧困生的精神世界,在經濟資助和思想幫扶方面,給予貧困生足夠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樹立信心,鼓勵他們志存高遠,全面發展。
2.社會工作
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手段。社會工作有三個理念:助人自助、尊重和平等、服務的理念。社會工作有三個基本方法:個案工作方法、小組工作方法、社區工作方法。這些理念與方法將有利于豐富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與方法。
3.就業幫扶
提高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貧困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相對于普通學生更為嚴峻。高校要抓住解決貧困生的最大民生問題——就業,堅持精神鼓勵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切實為貧困大學生就業服務,如為低年級學生提供職業規劃引導,為中年級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等,逐漸將貧困大學生個人的就業生活與職業理想信念引導到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上來。
參考文獻
[1]李瑞學.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成因及解決對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2]楊震.論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