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某新裝備專業在我校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積極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以及師資力量的建設上進行改革,一系列的措施為將本專業建設成全軍某新裝備維修保障士官人才的培養基地、技術服務基地打下基礎,同時在某新裝備保障創新方面形成特色。
【關鍵詞】實踐教學 專業建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50-02
單兵綜合作戰系統是近年來各軍事強國競相研制的士兵系統,它以單個或者班組士兵為作戰平臺,集火力、火控、偵察、防護、指揮與控制等功能于一體,由武器分系統、火控分系統、計算分系統、通信分系統、防護攜行分系統、作戰指揮分系統、集成套件分系統等部分組成,系統在實現單兵的火力、火控、防護等方面取得一定的優勢。隨著某型單兵綜合作戰系統裝備我軍之后,我校緊跟部隊軍械維修人才的需要,積極進行新專業的建設,在該專業的建設中進行了以下改革。
一 教學目標的改革
實踐教學是培養軍械維修士官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我校自建校以來,一直定位為“兩個面向”服務教學,即面向部隊、面向崗位。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糾正傳統工科教育過于學科化的傾向,使之回歸到為職業教育的本質上來。教學培養目標是根據教學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部隊崗位任職需要的具體要求,是具體化的教學目的。該新型單兵武器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大學專科學歷和軍人基本素質,立足崗位需求,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特別是復雜電磁環境下作戰需要,能熟練掌握單兵綜合作戰系統武器使用、維修、技術管理、技術檢查與修理的高素質士官人才。基于此,我們及時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類課程標準,明確了培養目標,即通過系統化實踐訓練,使學員熟悉部隊裝備的單兵綜合作戰系統的用途、組成及性能,掌握其各分系統的構造與工作原理,培養學員對系統進行分解結合及勤務使用的能力,學會常見系統故障排除方法,為形成該裝備保障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并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二 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落腳點,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對復合型軍械維修士官知識結構的要求是:既具有系統性,又具有開拓性;既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具有扎實的實踐技能。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裝備操作、技術勤務、綜合演練、部隊實習等。目前,新專業存在著明顯的弊端:課程體系結構與內容高度雷同,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效果不明顯;缺乏系統理論的指導,實踐教學定位不準,預選士官、職業教育、任職培訓等層次區分不明顯。這已不能滿足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不能與學校特色和專業培養目標有機地結合。因此,必須緊緊圍繞專業的特點對實踐教學的內容進行改革,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創造條件。
三 教學手段的改革
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模式是先由教員在教室內講解理論知識,當學完一個知識點后,再到專修室,由教員安排實踐操作。這種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操作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特別是對某新型裝備這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來講,這種模式使得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嚴重脫節,存在無法彌補的缺點。傳統教學模式已很難實現“以技能服務部隊為宗旨、以提高戰斗力為導向、以任職能力為本位”的任職教育教學目標,已越來越不適應任職教育的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理實一體化教學是現代任職教育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是現在任職教育課改所提倡和鼓勵的,它更加靈活實用,易為學員所接受。
第一,打通專業基礎課平臺,有利于學員的寬口徑培養。單兵綜合作戰系統技術專業的方向設置,主要包括通信對抗、靈巧彈藥、微型火控。這些方向主要專業基礎課的設置,可考慮借鑒地方電子科技大學的“3+6”模式,其中“3”指三門基礎課,即外語、數學、大學物理,而“6”指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模擬電路基礎、數字邏輯、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電磁場與波。由于該專業具有多學科滲透的特點,所涉及的基本內容和基礎理論很多,教員在授課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有所側重。在注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講授的同時,還要統籌考慮,突出側重點,同還又要注意各門課程的特點以及知識的連續性,要體現教學的科學性。教員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較好地理解和把握相關知識,還需要進一步對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第二,適當加強學員的數學基礎,包括在復變函數、信息安全數學基礎的學習力度,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中信息安全的數學基礎,主要講授數論和代數基礎、有限域等方面的基本概念、運算法則和基本定理。
第三,利用觸覺、視覺、聽覺等感官,引導學員加強對實際模型的感性認識,進而豐富理性認識。教員在專業課的理論教學中應注意貫徹“少而精”的原則,著重講述重點和難點問題,注意歸納總結,培養學員的自學能力,并給學員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
第四,任選課的內容要求應用性強,并盡可能地緊跟專業前沿新技術的發展。
第五,采用職業教育“三維四層”實踐教學體系。其中“三維”是指以掌握一定復雜程度高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技能維”,以培養技術思維為著力點的“技術維”,以追求良好職業素養為至高境界的“素養維”;“四層”結構和遞進能級是指具有實訓室、實訓中心、實訓基地、實習基地“四層”結構,形成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與崗位技能“四層”遞進能級。
四 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據幾年來開展教學的經驗和部隊、學員的反饋情況,我們對某裝備專業實踐教學的考核方式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加強了各教學環節的質量檢查,對學員的成績實行了嚴格的考核評定,建立了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
第一,在考核方式選擇上向多樣化方向發展,注重考核學員崗位任職能力。士官學校中,學員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裝備保障能力,尤其是裝備維修能力,但是僅僅通過課終考試是考不出來的,因此應結合我校特色、學科特點、學員情況進行多種方式的考核,使考核呈現多樣化。
第二,引入“以證代考”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按照國家制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通過軍隊和地方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對學員的技能水平和職業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評價和鑒定,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以證代考”考核方式符合現階段軍械士官學員的需求,是真正體現“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舉措。
第三,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考核。職業行動能力是國外盛行行動導向教學論的核心。教學強調以行動和過程為導向,以學員自主學習為主體。行動導向型教學應具備幾個要素:是否以職業活動為導向;是否突出職業能力的全面培養;是否以學員活動為主體;是否能實現任務引領、項目載體、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和教、學、做一體化。所以,考核方法上應避免使用課終或期末考核定學員能力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學員在完成項目時的職業行動能力達到的水平,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進行考核。
五 師資隊伍建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加大職業院校教員培養培訓力度。依托相關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員培養培訓基地。完善教員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完善相關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員。提高持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教員比例”。推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教員的“雙師”素質,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只要專業教員、職業院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就能逐步建立起適應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1)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教員繼續教育制度;(2)強化專業教員職業資格和技能培訓,提高“雙師型”教員的學歷水平和綜合素質;(3)進一步加強產教結合的力度,提高專業教員的實訓指導和技術研發服務能力;(4)拓寬職業教育的師資來源,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教員任職資格培訓,并完善兼職教員隊伍建設;(5)制定職業院校的編制標準,改革職稱評聘方法,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
六 結束語
總之,未來我們將把本專業建設成全軍單兵綜合作戰系統維修保障士官人才的培養基地、單兵綜合作戰系統的技術服務基地,在單兵綜合作戰系統保障創新方面形成特色。推行工學結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確保學員畢業即可上崗,部隊滿意率保持在99%以上;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深諳高職教育、技術精湛的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優質課程取得成效,工學結合的優質課程6門,其中達到精品課程標準2門;服務部隊成效顯著,通過畢業實習,專業技術定向服務解決部隊保障中出現的現實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鄭鋒、王章忠.新建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的檢視與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2]鐘勇為.大學教學改革方法論探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