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Peaceful Warrior)是由美國頂尖身心靈導師、前世界級蹦床錦標賽選手丹·米爾曼編寫的半自傳體小說。小說講述了主人公丹·米爾曼與加油站修理工蘇格拉底的一段師徒歷程,細致地描寫了丹·米爾曼心智成熟的過程。本文將結合小說和社會現實總結丹·米爾曼由迷茫走向成功的過程,分析古典智慧對解決大學生現代困境之啟示。
【關鍵詞】古典智慧 現代困境 理論 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54-03
一 文獻綜述
1.現狀分析
現代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尤其對人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所帶來的迷茫和困惑成為20世紀以來不同領域學者所探索的重要主題。在眾多的探索中,從古代先哲們的思想獲得啟示,尋找解決路徑成為許多學者的共識,因而形成以東方儒釋道思想為代表和西方古希臘哲學為代表的閱讀經典的熱潮。小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是這股熱潮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該小說以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問答法”的形式,給困惑迷茫的年輕一代帶來思想啟迪,書中不僅談及古希臘思想家的人生智慧,還多次提及佛教、儒家、道家等的處世思想。小說一出版便獲得了巨大成功,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根據小說而拍攝的電影也深受歡迎,著名的哈佛大學“幸福課”多次提及此書。
然而,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在國內和國際上均較少,絕大部分是對本書的書評以及讀后感,沒有形成系統清晰的理論。筆者強烈希望通過此研究能夠將書中的理論條理化、清晰化,為現代人所用。
2.古典智慧
歷史的機緣巧合使得幾乎在同一時期,亞歐板塊的中國、印度與希臘誕生了諸多思想巨人。《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蘇格拉底的原型,來自古希臘的圣哲蘇格拉底①。本書巧妙地以加油站修理工蘇格拉底為中介,介紹了孔子、莊子、釋迦牟尼、柏拉圖等先賢的思想對困境中的丹·米爾曼心靈啟示。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應運而生,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古典希臘哲學是由古希臘哲人對生活的智慧的總結與思考,在希臘人看來,哲學和科學是同一個范疇;辯論與質詢是哲學的重要內容,古典希臘哲學對西方的哲學、科學和宗教的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在同一時期,印度的釋迦牟尼經過潛心修行形成了佛學,埃及、兩河流域也因其特有的地理、文化特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流派。一直到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古人的智慧掀起過多次思潮。
本篇主要結合《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古時先哲的思想和主張,研究對當代大學生解決困境的啟示。
3.現代困境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得越來越嚴重,自殺率增高、就業壓力加大、貧富差距、自私自大等思想成為制約和阻礙當代大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②而當今社會進程的加快,出生率的減少、老齡化的加快,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多,使得當代大學生必須承受更多壓力,化解生活中的困境。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主人公丹·米爾曼成長環境優越、外表出眾、學習優異,但同時又生活不規律,體操賽場失利,甚至被迫截肢,是當代大學生形象化的縮影。幸運的是在他無助、迷茫、焦慮的時候,有蘇格拉底的加油站修理工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為他排憂解難,最終他克服了身心障礙,成功地返回了賽場。
本篇結合中西方古代先賢的典故和名言,借助蘇格拉底的引導和丹·米爾曼不斷體會和實踐這些古典智慧的過程,向人們展現古典智慧對現代困境的解決與啟示之道。
二 古典智慧對解決大學生現代困境之理論啟示
主人公丹·米爾曼在大二時已贏得了世界蹦床比賽的冠軍,有成堆的獎杯,學業、愛情都順利無礙,而在自己仿佛置身世界頂端時,心理上陰暗的一面卻漸漸到來,噩夢、疲倦、焦灼、失眠等消極因素常常困擾著他,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他甚至被截肢。人有悲歡離合、起伏跌宕,我們不可能選擇消極因素的發生,卻可以避免消極心理的產生,本節將結合小說內容,歸納出應對迷茫、應對憤怒、扼制思緒和突破框定四點,基于《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丹·米爾曼的心智成長歷程,研討古典智慧對現代困境的解決之道。
1.應對迷茫
小有成就的丹·米爾曼漸漸變得迷茫,已獲得世界級比賽冠軍的他,缺失了更高層的人生目標,他無法支配自己的時間,常常被噩夢驚醒,課程對他來說顯得枯燥乏味。蘇格拉底用孔子的話來安慰他:“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他處理了丹·米爾曼的能量,打通了幾條新的脈絡,使得一般的知識再也不能滿足他。
據調查,11.7%的大學生有高無聊感,26.7%的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感到迷茫,而其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目標的缺失③。“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④。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來自于《論語》(陽貨第十九)。“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天才,這種人生來就有某種天賦才能,而不是靠后天教養才取得的。而“下愚”則是“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迷茫時的丹·米爾曼是這兩種思維的合體,它既是“上智”的,生來就擁有優于常人的外表、體能和智慧;同時又是“下愚”的,在小有成就后就忘記了生活的意義。所以他需要不斷制定更高層的目標,以保證生活的充實和進步。人生難免起起落落,生死交替,不滿于現狀,并為之奮斗,生命始終會是充實的。
2.應對憤怒
丹·米爾曼與蘇格拉底的好友約瑟夫在小館被大火燒得一片焦黑、滿目瘡痍時,他的表情很快由初見慘狀的混亂憤怒,變得微笑起來。約瑟夫的舉動讓丹·米爾曼十分不解,但又想起蘇格拉底說過:“發泄情緒,然后就隨他去吧”。約瑟夫向他講述了白隱禪師的典故:
在日本的一個小漁村里,有一名少女,他未婚,卻生了一個孩子。她的父母覺得丟臉,命令她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她很害怕,不肯說明,因為她所愛的那個漁夫已經偷偷告訴她,他要出去闖天下,等賺到大錢了,就會來迎娶她。她的父母堅持要她把一切說出去,她走投無路,只好說出孩子的父親是住在山上的和尚,叫白隱。父母聽了勃然大怒,帶著女嬰到白隱門外,用力敲門,直到他打開了門。他們把孩子交給他,說“這孩子是你的,你得照顧他!”“是這樣嗎?”白隱邊說邊把孩子抱在懷里,然后向少女的父母揮手告別。一年過后,真正的父親回到家鄉,迎娶少女。他們馬上找白隱請求歸還孩子。“是這樣嗎?”白隱邊說邊把孩子交給他們。
白隱禪師容許每一刻實相如實地存在,對于好、壞、真、假,白隱禪師回答一樣,不論好壞,所以他也不會因為外在而影響情緒。對他而言,所有一切都在當下這一刻,以如實的樣貌存在。每個事情都不是沖他而來,他不會是任何人的受害者。他與當下的事情如此和諧一致,所以任何事都不會影響到他。只有當你抗拒所發生的事時,你才會受制于它,而你的快樂與否也就由這個世界定奪。
左右你心智好壞的本源,是你的心智而不是別人,更不是你所在的環境。現實中,很多消極情緒的產生是人們夸大了事情的嚴重性,無中生有!而如果能看淡這些瑣碎,以體諒和寬容之心待人待事,憤怒等情緒定會隨之消散,便可以將時間和精力用在更為有價值的事情上。
3.扼制思緒
有所覺悟的丹·米爾曼觀察到,在體育館時,他的注意力集中關注于每一個動作,可是一停止動作,他的思緒又隱蔽了洞察力。“丹·米爾曼,當你看到眼前發生的事情時,你的心智便開始賽跑;那些襲擊你的思緒,其實是自己創造的”。于是,丹每天靠靜坐來提升自己的專注力。蘇格拉底給靜坐水平欠佳的丹·米爾曼講述了禪師靜坐的典故:
有個學禪的弟子問師父,禪最重要的是什么。禪師回答說:“專注力”。“是的,謝謝。”弟子回答。“可否請您開示,次重要的是什么?”禪師答稱:“專注力。”
“你的盡力而為顯然不夠好,起碼目前還不夠好。你必須燃起你的專注力。漫無目的的在體操墊上滾來滾去,并不能培養出冠軍選手;閉上眼睛坐好,任你的心智漫游,也無法訓練你的專注力。”
抑郁中的丹·米爾曼發現,把迷茫、憤怒、抑郁等消極的情緒都放下,一切都隨它去,整個人果真輕松了不少。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誘惑,美色、啤酒、榮譽,在關鍵時刻能分清孰輕孰重,拋開浮云雜念,保持內心的專注和寧靜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丹·米爾曼像和尚打禪一樣,堅持著蘇格拉底安排給自己的枯燥任務,從而不斷強化了自己的專注力,為一次次體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4.突破框定
命運給丹·米爾曼開了一個最悲慘的玩笑,他因車禍截了肢。當醫生、教練都對他再次勝任體操不抱任何希望時,蘇格拉底堅信任何人都可以像鳳凰一樣經過修煉,浴火重生,獲得成功。蘇格拉底指著洞穴中的影子對丹·米爾曼說:
柏拉圖宣揚過一個古老的故事——以前有一個民族,終生都住在幻想洞穴里。數代之后,他們逐漸認為自己投射在洞穴里的影子,就是真實的實體。這個民族執迷與影子的閃動變化,越來越習慣并受制于黑暗。
“所有的世人都被困在自己心智所造成的洞穴中無法自拔。只有少數勇士看見光明,掙脫束縛,放棄一切,因而能笑著走進永恒。我的朋友你也會如此。”
一如古希臘時期,圣賢蘇格拉底為柏拉圖開啟智慧的大門,《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修理工蘇格拉底為受重創的丹·米爾曼引導問題的解決辦法。生活中有怒氣和遺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接受自己,將焦躁、無能深入骨髓。此時的丹·米爾曼懂得了努力突破思維的框定,重新構想成功的策略,構建應有的智慧和體魄。丹·米爾曼不再乞求教練的收留,默默地在一角堅持自己的體操夢。終于,他寧靜的心態,不斷努力的精神和蘇格拉底無私提供的周密管教幫助他突破了別人的低估,拿到了體操比賽的冠軍。
三 古典智慧對解決大學生現代困境之方法論啟示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心靈導師蘇格拉底在引領弟子丹·米爾曼從困境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不時流露或引薦古代先哲的育人方法。當今的中國大學生,正處于由學校向社會的過渡時期,他們中大多數為獨生子女,易于自我封閉,常感孤獨無援、不擅與人交流、不敢與人合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只注重給大學生轉達先哲理論,而不注重方法,很有可能給敏感而壓力大的大學生更加消極的影響,⑤所以利用古典智慧解決大學生困境時,方法也顯得十分重要。筆者根據蘇格拉底引導丹·米爾曼走出困境,總結出三個方法,即問答法、實踐法、引薦法。
1.問答法
蘇格拉底與丹·米爾曼的師徒歷程,始終伴隨著丹·米爾曼的質疑與蘇格拉底間接的啟發。從對書中的蘇格拉底到底是誰、彼此之間作用的疑惑,到這個焦躁少年的困境一個個解決,每一個問題都圍繞著質疑、啟發與理解的過程而解開。蘇格拉底的談話方式是只追問不給答案;蘇格拉底的追問方式否定了確定性真理的存在,但又在極力地促使別人去追尋確定性的真理。⑥蘇格拉底式的教育從教育的意義上來看,老師和學生站在相等的地位。兩者均可以完全自由地思考,沒有固定的教材,只有無止境的發問,而對于絕對的事物抱著不知道的態度。如此,個人就要負起完全的責任,絲毫不得減少。這是一種催生式的教育,因為它幫助學生產生內在的力量,把他潛在的能力喚醒,是一個人不斷尋回自我的無盡過程。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最敬畏的是,相信精神的力量是無限的,在無限的精神內,每個人要在超越的事物之前負起自己生存的責任。⑦
現實中,中國社會中對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多的是提倡解說、言傳身教和社會監督,這樣的方法很有可能造成大學生的抵觸和機械模仿。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創建的問答法,可以激發大學生質疑的勇氣、探索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適用于引導大學生解決困境。
2.實踐法
毛澤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指出“全部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蘇格拉底也堅持幫助丹·米爾曼通過實踐解決困惑。
丹·米爾曼首次見到這位穿著干凈的加油站修理工時,蘇格拉底縱身一躍便到了屋頂上,這讓人大跌眼鏡的動作是蘇格拉底年復一年練習的結果,就像日本忍者用玉米莖稈練習跳躍。蘇格拉底驚人的毅力吸引著丹·米爾曼每天深夜造訪,將他視為神秘的精神導師。在冬日里一次平常的交談中,丹·米爾曼問蘇格拉底這水到底有多深,蘇格拉底猛然將丹·米爾曼推下了橋,丹·米爾曼當然對此充滿抱怨,可是此時他知道了水到底有多深。蘇格拉底帶著在訓練中碰壁的丹·米爾曼觀看真正的體操比賽,讓他體會選手的心理狀態,此刻的丹·米爾曼體會到了選手脫離嘈雜的內心,聽到了運動員在賽場上神圣的喘息。
中國大學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創新與探索意識不強⑧,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解決疑惑,提高自信心,克服經驗錯誤,獲得知識和智慧。
3.引薦法
在小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蘇格拉底在幫助困境中的丹·米爾曼時,引用了包括日本忍者,中國孔子、莊子,亞歷山大大帝,日本白隱僧人、禪宗等名言與典故,引薦了精通廚藝的約瑟夫和自己古靈精怪的孫女喬伊。
取長補短、見賢思齊本身就是人們彌補缺漏、追求完美的必經之路。引薦先賢的名言典故使蘇格拉底的語言顯得更為干脆、有力,擴大了丹·米爾曼的知識面,也讓他更易接受經典的智慧和理論;引薦身邊人,讓處于困境中的人更加堅信成功與充實并不是遙不可及的。
注 釋
①韓良露.本書序《答案在風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②周科慧.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Scl-90量表)及對策分析[J].零陵學院學報,2005(1)
③江帆、何偉強.大學生無聊癥候群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研究——兼談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與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2009(23)
④畢淑敏.人生沒有意義[J].才智(才情齋),2007(9)
⑤王曉琦、段麗莉、李銘.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4)
⑥沈俊強.從“對話”到“蘇格拉底式的教育”的躍升——論存在主義觀照下的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4)
⑦⑧〔德〕Karl Jaspers著.雅斯培論教育(杜意風譯)[M].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