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分析了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根據這些問題采取的課堂教學策略,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闡述了課堂教學策略的實施方法,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關鍵詞】計算機 課堂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63-02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計算機基礎課是除農業信息工程系外,學院其他各個專業必修的一門公共課。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水平,并且能夠通過上海市組織的高職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以下簡稱一級考試)。
近幾年,由于外地生源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計算機技能要求提高了,對于課程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果仍然按照原來的教學方法,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也很難達到教學目標。
目前,正值學院進行特色化高職院校建設的關鍵時期,所有學科都在進行調整,并且從2013年11月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軟件將全面升級改版,這門課的任課教師都面臨著新的挑戰。筆者今年就將承擔改版后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因此,筆者著重研究了同類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經驗,同時,將從教的角度對我院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進行課堂教學策略方面的初步探討。
一 計算機基礎課程面臨的問題
要解決問題,就要認真客觀地分析問題。這門課程看似簡單,實際復雜,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計算機基礎課作為全院的公共課,涉及面廣;課時橫跨兩個學期,教學任務重;教學內容比較繁雜,并且面對的學生情況也較為復雜。下面詳細說明這門課程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教學內容繁雜,教和學的難度較大
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包含: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應用、Word、PowerPoint、Excel、Flash、PhotoShop等軟件操作技能。課程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操作實踐,每周3個課時,兩個學期完成,共108個課時,每堂課的教學任務量都較大。學時拉得太長,學生很容易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等到參加一級考試時,操作技能都忘記大半,直接導致通過率不理想。
2.學生信息技術的基礎不同,差異懸殊
我院現在面向全國多個地區招生,各地對于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要求不同,上海市要求高中階段學生必須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某些省市對于高中階段的非升學課程都不作要求。因此,上海生源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較好,而外地生源中,特別是邊遠地區的農村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計算機。面對生源情況如此大的差異,使授課教師面臨巨大挑戰。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學生不聽就會操作了,可是有些學生聽很多遍也不會操作,甚至完全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
3.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態度不積極
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大多數都存在學習習慣較差、認知困難等問題,有部分學生甚至有厭學情緒。經過多年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筆者發現培養學生操作技能興趣比較容易,但對于需要記憶的計算機理論知識部分,大多數學生都表示毫無興趣。可是在一級考試中,理論知識占40%,如果不認真復習就很難拿到一級證書,這也是通過率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因此,應該采取相應的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宏觀的,如課程設置等問題;也有微觀的,如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態度等。那么,課堂教學的策略也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課堂教學的宏觀策略,就是課堂教學整體設計方面的策略,這通常需要全面調整,調整難度較大。課堂教學的微觀策略是每次教學中在課堂內所實施的策略,包括學生座位安排、每節課的教學表現形式、學生積極性調動等,只需要任課教師多想辦法,就可以做實時的調整,實現起來比較容易。
二 課堂教學的宏觀策略
課堂教學的宏觀策略主要包括分層教學、模塊化教學、提供多種學習途徑等策略。
1.分層教學
針對生源復雜化的問題,可以利用分層教學來解決,即分高級班和初級班。
目前,學院已經調整了該課程的學時安排,新生入學后的第10周開始上計算機基礎課,至大二上學期第10周截止。因此,新生可以在第9周進行計算機基礎的入學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分高級班和初級班。初級班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以一級考試內容為主,同時放慢教學速度,在大綱規定的學時外,每次增加1節練習課。高級班除了一級考試內容外,適當增加與專業相關的計算機技能內容。
這樣雖然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便于教師安排課堂教學進度,但分層后打亂了原有的自然班,各個專業的學生將混排在同一時間上課,而學生們同時需要學習多門專業課程和其他基礎課程,所以,可能在排課上存在較大困難。
2.模塊化教學
模塊化教學指的是課程內容的教學安排可以分為不同的模塊,如計算機理論知識模塊、計算機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模塊、網頁制作模塊、圖形圖像處理模塊、二維動畫模塊。
模塊化教學也可以與分層教學結合應用。每個教學模塊結束以后,進行一次模塊化測驗,通過的學生進入下一模塊學習,沒有通過的學生則繼續留在本模塊學習。
模塊化教學課時安排可以很靈活,每個模塊的負責教師可以相對固定,學生可以選學最需要提高的模塊。
3.提供多種學習途徑
信息時代,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
隨著校園網建設的推進,我校的網絡軟硬件條件已經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計算機基礎課程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課程平臺,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和考前復習的途徑。將課程資料、考試復習資料、視頻教程等上傳至課程平臺,供學生隨時隨地的在線學習。課程平臺的考試功能,也可以讓學生隨時對自己的計算機基礎學習情況進行測試,不斷發現自己的弱項,更有針對性地學習。
另外,也可以利用網絡通信工具幫助學生學習。如建立計算機基礎的學習群,可以是班級的學習群,也可以是全年級各個專業的學習群,這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 課堂教學的微觀策略
課堂教學的微觀策略主要是課堂中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講授方法等方面,這些微調主要是任課教師做出一些改變,相對宏觀策略更易實現,并且,短期就可取得明顯效果。
1.任務驅動,分段學習
目前,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表現形式主要有教師講授、操作演示、學生操作。這三種表現形式對于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比較適用,但對于初次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在操作時難度較大。
這種形式可以做適當的調整,特別是最初的幾周課程,要照顧接受比較慢的學生,教師可以將每節課的授課內容細化為若干個小任務,根據教學內容不同,每個任務可以包含2~3個知識點,操作控制在5~10分鐘內完成,教師演示一個,學生操作一個,然后再進行下一個任務。這個策略的關鍵點是要規定做的時間。課程最初幾周,進程較慢,任務量也較小。幾周過后,學生基本操作熟悉后,就可以加快速度,加大任務量。
筆者經過一個學期的試用,證明這種方法對于基礎差、學習困難的學生效果明顯;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其上課過程也很輕松,并可以保持較好的學習積極性。
2.以優帶差,互助學習
目前,所有專業都采用分層教學或模塊化教學還是有困難的,因此,如何處理生生差異是這門課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而以優帶差,互助學習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策略的實施方法:在第一次課上通過摸底測試,選出成績較好的學生,然后,成立以基礎好的學生為組長的學習小組,在機房座位的安排上,打破以前按學號排序的方法,按照學習小組來排列座位。最理想的分組是3人一組,組長坐在中間,學生們在操作練習時,可以向組長學習。這樣,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建立學習的榮譽感,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得到幫助,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激發出學習的積極性。
四 結束語
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所學專業的需要,企業要求的不同,將不斷更新。在以后的教學中,任課教師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研究出更多的教學方法,以提高這門課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