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帶給學生最多的知識,準確來說,我們更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或掌握最多的知識。有效課堂的前提條件是有效的教學設計,有效的教學設計更是為了學生對課堂設計是有響應的,是能夠接受的。以下是筆者對于有效教學的一些見解。
一 從學生實際出發
1.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研究課程標準,確定學習目標,制定教學的策略
作為地理教學的工作者,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往往從自身出發,對地理教學的目標進行定位,在此過程中往往加入我們自己的理解和經驗,這種設定往往無法得到學生的響應,因此,教學的策略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
2.以學生為主體,設置學習材料
如果想讓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多,僅僅為他們設置任務幫助他們完成是遠遠不夠的,更要預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教學的材料必須與生活相聯系,更應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不能忽視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要挖掘對學生而言最有效的教學材料。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農業區位,學生在前期有過支農勞動的經驗,所以從引課到材料分析均可以使用這次實踐活動的資料,也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德育目標。
二 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注重教學的有效性
1.有效的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語是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而設置的,不能為了導入而導入,它必須有作用。最好的導入是能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甚至是埋下伏筆讓學生一直在尋求答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或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課他學習的目標是什么,讓學生進入課堂、進入角色。學生進入角色說明他對教師的教學是有響應的,是有效的課堂導入。
2.有效的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手段,如果把學生的認知能力設為1,那么你的提問應是1.5,如果是1.2或2,對于學生就過于簡單或是過難,因此有效的問題需要精心設計問題的情境,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如果想讓學生成為一個更出色的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多,僅僅為他們設置任務并幫助他們完成是遠遠不夠的,更要讓他們主動去分享自己的理解成果。因此,增加開放性的提問,往往使得學生的參與度提高,這樣學生樂于尋求答案,甚至在此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教學的有效性才真正實現。
三 強化圖像意識
1.選材貼近生活
課堂上可利用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教材——文字形式;可以是課件、影視資料——圖文材料。隨著多媒體在課堂上的應用,教學資料和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由此課堂教學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當然在圖像資料的選擇過程中一定要緊扣課程標準,盡可能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料。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這節課的授課時間正好是在秋季,冷鋒活動頻繁,在選材過程中可選擇近些天的天氣氣象圖,讓學生知道地理源于生活,從未與生活脫離。
2.板書設計有效
隨著多媒體進入課堂,課堂知識的容量在無形中變大了,在課件上總結、展示知識點要比傳統的板書總結、展示節省很多時間,但是卻弱化了學生與教師之間思維分析的同步性。中國傳統繪畫技法中有一種叫作“布白”,它是指畫家有意在畫面的某些部位不著筆墨,達到一定的藝術視覺效果的一種藝術手法。同樣,在老師寫板書時間,學生的思維是與老師同步的,因為此時師生書寫速度是相同的,無形之中給學生“布白”,給學生思考、提出問題,甚至自主探究的時間,如若有時間,那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師板書西北地區自然特征時,學生和老師一起總結特征,此時也是學生知識梳理的最佳時機。課堂板書是一種圖像,更是一堂課的濃縮和精華,也是最容易留在學生腦海中的知識主干,因此,要強化學生的圖像意識。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