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對于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異同點出發,探析實現中小學文言文教學良好銜接的方法,以期為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提供參考依據,進一步促進我國文言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中小學銜接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115-01
文言文是現代人認識古代文明的主要途徑,文言文銜接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識讀和理解能力,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有效的中小學文言文銜接教學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為學生在中學階段更高效地開展文言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改進文言文教學方法,真正實現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良好銜接。
一 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異同點
根據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可從興趣培養、課文朗讀及課文理解三個方面對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異同點進行分析。
1.相同點
首先,興趣培養是各階段教學工作高效開展的基本前提,不同階段的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均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和文言文課程的難度水平,有針對性地應用創新教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其次,中小學文言文的朗讀教學均可分為初讀、分讀、再讀三個階段,在初讀過程中應掌握文中生字的識記,分讀階段的教學目的是進一步分析文言文的深刻含義,而再讀的教學過程能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印象。最后,在課文理解方面,中小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途徑也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兩個階段的學生均是通過文中注解、查閱工具書及上下文結合三個途徑達到初步理解文意的目的。
2.不同點
首先,教學對象的不同是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根本差異。其次,不同教學階段的朗讀教學目標表現出明顯差異,小學的朗讀教學目的要求讀準字音、大致理解文意、通順朗讀即可,而中學的文言文朗讀教學則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正確斷句,并找準朗讀的輕重音分布。最后,小學文言文的課文理解以教師講授為主,小學生并不具備自主理解文意的能力;中學生則要求進一步加深對文言文含義的探究,并逐漸實現自主學習。
綜上可知,中小學文言文教學工作既具有相通之處,也存在著根本性差別。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應充分考慮中小學文言文中的異同點,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各方面能力,為小學生更好地適應中學文言文教學要求奠定基礎。
二 從小學角度進行文言文銜接教學的有效方法
1.采取正確的導入方式
良好的教學導入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合理運用教學導入能在提高小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小學的文言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因此,小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小學生愛玩的天性,采取正確的課堂導入方法。
2.應用多樣化教法
單一的教學方法易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疲勞和消極情緒,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因此,小學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應“集眾人之所長”,在充分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后,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法。多樣化的教法不僅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選取多種教法綜合應用于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使文言文教法的多樣化得到更好體現。如在學習《楊氏之子》時,可利用多媒體方式播放由課文改編而成的動畫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積極好學的態度投入到課文學習中。另外,還可事先搜集小品或電影中機智問答的片段,并在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表演。
在不同文言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很好地契合了小學生喜愛新奇事物的心理特征。這樣才能同步提高小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和學習能力,使中小學的文言文教學得到很好的銜接。
3.制定階段性教學目標
階段性教學目標包括兩層含義:(1)教師在具體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能力要求制定相應的階段性目標。(2)在整個小學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逐漸向中學文言文的目標靠近。階段性教學目標的設立,能實現小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快速提升,使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更好地滿足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要求。如教師可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傳授有效的課文翻譯方法,一段時間后要求學生嘗試自主翻譯課文,逐步提高對理解能力的要求。
三 結束語
中小學文言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通性,小學教師應在全面認識中小學文言文教學要求異同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教學共性,根據學生情況采取高效的趣味性教法,并制定階段性教學目標,使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小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中學文言文教學,真正做到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無縫銜接,從而推動我國文言文教學的發展,促進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
參考文獻
[1]薛嬌.淺談小學中學文言文的銜接教學[J].東方青年·教師,2013(2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