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是高科技產物,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抓好計算機教育對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計算機教學已成為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非傳統的課程,它是一門動手和動腦相結合的課程,而這正適應了兒童喜歡在實際動手中學習知識,而且也只有在親自動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天性。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在小學階段,我們更注重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能力;把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工具,使學生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這一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傳統的電腦課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目標、講授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我們正在積極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作為信息技術基礎教育的前沿陣地,我們任重而道遠,如何讓這一新興學科獲得最優化的發展是每一位一線教師的心愿。下面本人就在小學計算機教學中的一些嘗試,進行分析。
一 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基本上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小學生是通過對實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語的直接感知、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 利用小組合作,縮小個體之間的差異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采取了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
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學生做小組長,平時上課時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有些基礎差的學生常常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程,這時就由小組長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讓孩子們懂得協作的重要性。
在學完畫圖的基本操作后,我組織了學生開展自己動手做電子的活動,學生們自愿結合,分成了若干個小組,大家有明確的分工,有負責策劃、有負責收集資料、有負責制作的等,對作品的評價,改變以前由教師一人說了算的方式,大家暢所欲言,相互評價。
三 對指法的教學:加強基本訓練,提高錄入水平
學習鍵盤技術的關鍵是熟記計算機鍵盤,培養良好的錄入姿勢和正確指法。因為學生不熟悉鍵盤就好像他們不會認讀拼音一樣,就無從認識漢字,所以學習計算機第一步就是熟記鍵盤的各個鍵的位置及功能。因為數據的錄入是以鍵盤為工具,它是通過和條件反射而有節奏地在計算機上彈擊字鍵所進行的一種技術性工作。小學計算機課是現代科學知識的啟蒙課,應著重訓練培養這種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在教學中對學生正確的錄入姿勢要嚴格要求,多講一些手指的鍵位印象,在講十指分工時,我先要求學生將八個基準鍵位牢牢記住,然后逐一講解每個手指對應哪些鍵,其次要學生邊看鍵盤邊錄入字母,最后要求學生用盲打形式練習敲打26個英文字母。并比較用盲打錄入和不盲打錄入所用的時間來讓學生來理解指法的基本訓練。
對小學生進行計算機錄入漢字的教學中,選擇輸入漢字的方式要讓學生易于接受。本人在漢字錄入教學中,要求學生用拼音輸入法,這既能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計算機漢字系統錄入技巧,也促使學生鞏固了漢語拼音知識。
四 創新練習實踐提高
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技能,練習是很重要的,而且要豐富多彩,重點在舊知識的復習、新知識的應用。練習可以采用游戲練習、創新練習、自主練習等形式。如在講解鍵盤操作中的指法練習時,可以使用游戲練習法進行指法訓練,不但能隨時顯示擊鍵的正誤和速度,還能指出哪些鍵成績差,并把練習的成績保存起來,這樣學生可以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情況,從而使練習更有針對性。小學生就會像玩電子游戲機一樣地著迷,學習興趣極大,這樣做就會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指法練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由于在課堂上重視了對以上幾個方面的教學設計,引導他們在直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熟練地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方法,使學生擺脫游戲大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