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確定中學音樂新課改以音樂審美為重點和核心的決定因素,是中學音樂課的教學性質和教學任務。在心理學背景下,結合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音樂理論和音樂實踐的結合中,探索提高中學音樂課堂中欣賞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學學生 心理學背景 音樂欣賞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146-01
音樂有著深入人心的強烈力量,可以洗滌心靈,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操。音樂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音樂才能,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對于正處于記憶黃金時期的中學生來說,音樂課對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美好人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音樂教學大致由歌唱教學、欣賞教學和評價教學三個部分組成,其中音樂欣賞教學在培養學生心理、審美、道德素質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學背景下,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特征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前提下,對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欣賞教學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討論。
一 音樂欣賞教學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所產生的作用
1.提高審美能力
運用音樂欣賞教學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音樂的影響,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同音樂的文化特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增加其文化內涵,提高審美能力。
2.提高道德素養
音樂欣賞教育有著重要的德育功能,優秀的音樂作品打動學生的心,給予其積極的影響,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且能夠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 對音樂欣賞教學現有狀況的分析
在心理學背景下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從中享受到心理的娛樂樂趣,同時還得到了音樂智慧和審美能力的鍛煉。在音樂教學中,不同的教師擁有不同的教學特點,同樣的,不同的學生也擁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就更加凸顯出分析和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的重要性。
1.教師與學生存在代溝
音樂欣賞課程旨在通過對教學作品的欣賞,達到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目的,教師需要調動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有代溝,雙方在審美等方面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心理發展,激發學生較長時間地保持對音樂欣賞能力學習的興趣。
2.學生缺乏音樂基礎知識,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不強
音樂的基礎知識和感悟能力是音樂欣賞的基礎,學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音樂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音樂欣賞形成自主的審美特征。因此,教師在心理學背景下的教學過程中,要使音樂的內容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自然地增長音樂的基礎知識,增強對音樂的感悟能力。
三 改變音樂欣賞教學現狀的具體方法
在心理學背景下的音樂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外,更應特別注重學生的學習心理,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要在關注學生心理和教授音樂知識兩方面同時下功夫。
1.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因人而異
中學階段學生的個性非常鮮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教師要在心理學的背景下,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來進行音樂教學。
2.注重理論基礎知識的講解
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是在了解和掌握音樂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完成的,要想正確地欣賞音樂,就必須對音樂作品有所了解。在理論知識和心理感悟相結合的情況下,可以真正領悟到其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并達到在心理學背景下使學生獲得音樂欣賞能力的目的。
3.加強對學生音樂感悟能力的訓練
擁有較強的感悟能力對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對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的感悟獲得對音樂的總體認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式,調動學生的全面感官和激情心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中去,不斷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感受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心靈感悟能力,這也是教師在心理學背景下進行音樂教學的重要責任之一。
4.重視開發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和聯想
由于音樂的表現手段具有局限性,使它不能通過音樂把作者所想表現的情感和思想直接地表現出來,這就需要學生根據個人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心理學背景下,借助想象和聯想的發揮,通過教師的心理引導來感受音樂作品的靈魂所在,同時,應結合自身所掌握的綜合知識,進一步提高中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心理學背景下,把心理學基礎知識和音樂欣賞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掌握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導學生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到音樂欣賞教學中去,使學生從內到外地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改變學生不喜歡上課的現狀,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教師力求在心理學背景下,通過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提高對學生審美能力、心理素質、道德情操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人才。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