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本文通過對盲生按摩學習效果評價進行闡述,旨在探討盲人按摩學習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為盲人按摩教學服務。
【關鍵詞】盲生 按摩學基礎 評價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153-01
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解剖和病理診斷,用手法作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以達到疏經通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方法。盲人學習按摩,有觸覺敏銳,動作細膩,心態平和等優勢,也有視力低下、較為敏感的劣勢。正因為如此,盲人在學習按摩學基礎后的掌握程度、手法的好壞,缺少科學有效的評價系統,筆者根據幾年教學經驗,從盲人的特點出發,對盲人按摩學基礎的教學效果評價作了以下探尋和思考。
一 診斷性評價
在學期開始時,對盲生的班級人數、年齡跨度、生長環境、文化層次和是否接受過按摩短期培訓等情況詳盡摸底,并同每個盲生做推心置腹的交流,這如同中醫通過把脈掌握病人的病因一般,使教師對盲生學習基礎心中有數,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教學內容,為因人施教提高教學效果打下基礎。
二 形成性評價
按摩學基礎作為中醫康復保健的專業技能基礎課,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觀察盲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采取隨堂提問和隨堂考核的形式,根據學生回答問題和實際操作的具體結果,評價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講授的過程。如根據盲生具體的手法操作情況及課堂表現,將形成性評價分值分為:“優”(90分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五個檔次給予評分,提高盲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 發展性評價
在按摩學基礎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有關病例,介紹治療相關手法,即什么樣的疾病用什么樣的手法等,使理論和實踐得到進一步的融合升華,使學生認識過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并且在學習手法的過程中自覺地動口、動腦、動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進行學生自我個體評價和小組集體評價。
1.注重過程評價
盲生在學習按摩手法的過程中總會有起伏,總會有快慢之別,教師可根據教學中呈現出來的手法的發展變化,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現實狀態與過去情況進行比較(即縱向比較分析),視其優勢與不足,給予表揚激勵或具體、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2.關注個體差異
盲生的個體差異性很大,年齡、性別、文化程度、體質等各有不同,其生理特點、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區別也很大。教師可根據每個盲生的具體情況給予適合其自身的有針對性的建議。如女性盲生,身材較小,教師就可以讓其在學習全部的手法情況下,重點練習兒科按摩和婦科按摩的基礎手法,從而達到各有所得、共同提高的效果。
3.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學習按摩手法的過程中,除教師評價之外,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橫向比較),也可將學生分組比較,然后進行評價,根據學生之間的比較分析,教師因勢利導,給予分類指導,從而形成互幫互學、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使學生追求更快、更好的進步。
四 感受性評價
按摩手法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結束后,在實訓室內,根據實際操作情況,給予評價。
1.學生互相操作
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學生之間互相感受,包括因人而異的按摩手法選擇、手法的輕重、按摩部位的選擇是否合理等。
2.學生操作,教師感受
學生逐個單一手法對教師進行按摩,由老師感受每位學生按摩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目的地加以改進。
3.學生操作,機器考核
學生逐個在推拿手法測定儀上進行操作,越接近電腦波段的,說明手法水平越好,反之越差。
另外,盲生手法教學效果的提高還須定期進行按摩實戰的比賽,以賽代練。以上評價標準中的手法操作要按照《保健按摩師國家職業標準》和《足部按摩師國家職業標準》執行,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按摩學基礎是學習按摩專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盲生學習各科按摩的前提條件,其教學效果評價研究還在摸索階段,存在很多問題與不足:(1)主觀性太強,教師個人的感受性評價可能造成盲生的心理負擔;(2)文化差異大造成評價困難,沒上過學的先天全盲學生可能始終認為自己水平不行,后天全盲的學生可能認為自己什么都會,所以評價有困難。總之,按摩學基礎的教學評價是為盲人按摩教學服務的,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盲人按摩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盲人教育事業才會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大方.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成為品、伏天云、張寶康等.按摩學基礎[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