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如何激發聾兒學習興趣,引導聾兒去思考發現問題,提出聾兒教學中的操作活動。試從聾兒多感官參與教學,有意識地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聾兒看得見、摸得著,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教學中引導聾兒去觀察、體會、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根據聾兒的特殊性、注意學習方法的靈活性,讓聾兒在自由操作中學知識、在操作中練思維、在操作中長智慧,創設出手、眼、腦、口并用,教、學、做三合一的教學方法。通過這種操作活動,擴大聾兒的知識面,促進聾兒的智力發展,同時培養了聾兒的探索精神,使聾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操作活動 聾兒的主體作用 操作環境 操作氛圍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154-01
操作活動是指有意識地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調動聾兒的其他感官,讓聾兒看得見、摸得著,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教學中引導聾兒去觀察、體會、思維,產生良好的活動效果。
一 操作活動能引導聾兒主動去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應利用聾兒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其興趣和培養其各方面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語言的單純獲得。教師為聾兒創設一種操作環境、操作氛圍,使聾兒在輕松的氛圍中發現“鹽到哪兒去了?”“糖為什么不見了?”如在常識“溶解的秘密”設計中,給聾兒準備大量的材料:奶粉、黃沙、水泥、糖、鹽、洗衣粉、杯子、小勺……讓聾兒自己選擇實驗用品,放入清水中進行攪拌,觀察會發現什么。多種材料反復進行操作、比較,使聾兒獲得完整的感性認識,從中讓他們知道什么溶于水,什么不溶于水。使聾兒在此活動中積極參與,教師隨機與聾兒進行對話,聾兒在常識活動中產生高漲的情緒,培養聾兒的學習興趣,邊做邊學,使聾兒真正理解了溶解。活動中,隨時會出現突發性語言,“×××不見了”,“×××起泡泡了”……聾兒對此活動興趣濃厚,輕松地達到了教育目的。
二 操作教學提高聾兒觀察、思維能力,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
聾兒有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由于思維能力的具體性,容易掌握代表實際意義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根據這一特點,教學過程中要有意安排一些可以“擺一擺”“拼一拼”“動一動”的活動,讓聾兒通過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在操作活動中聾兒自己積極動手參與活動,自己去觀察事物的變化,邊做邊說,以促進其全身感官參與活動,提高其觀察思維能力及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 操作活動縮小了教師與聾兒之間的距離,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操作活動中,聾兒一邊操作,一邊不停地說、講,主動自發性語言增多了。雖然有時還說不清楚、不連貫,但培養了聾兒主動說話的習慣、主動表達的愿望,使他們的語言更趨向自然。在這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教師與孩子成為了朋友,引起了聾兒學習的激情,利用這種激情達到的興奮點進行語言教學,是聾兒主動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和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 應注意的問題
1.活動內容要貼近聾兒的實際生活,符合聾兒的年齡特點
操作教學活動是一種符合聾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在操作活動中,聾兒幾乎不受限制,可以充分發揮,從中獲得快樂并得到發展。要符合聾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更應考慮聾兒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先從簡單入手使其理解,然后再不斷發掘,使活動的難度與聾兒的能力相匹配。
2.操作活動應以培養聾兒的獨立性、主動性為出發點
操作活動有別于其他活動,可以充分體現聾兒的獨立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活動輕松、活潑、愉快,教師適當加以指導,但要給孩子開闊的思維空間,不要使孩子把操作活動變為被動活動。
3.教師要提供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
學習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誘發聾兒去主動使用教具、材料的欲望。豐富的操作材料是聾兒進行操作的物質基礎,對聾兒學習有著特別的作用。因為聾兒動作的發展影響決定著思維的發展。動作方式越多,思維內容就越豐富。使聾兒通過多種學具材料,多角度地思維、多角度地探索,培養聾兒思維的靈活性。
4.給聾兒更多的掌控權和思考空間
聾兒常常被認為創造力較差、思維不活躍等,然而反思我們的教學,不難看到,在實際的教學中,聾兒的操作活動更多的仍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執行,其中并沒有孩子自己掌控的部分。事實上,操作活動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在聾兒動手操作之前,應給他們多一點時間思考:先做什么,怎么做,做后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即給孩子們留出思考的空間,而非老師說什么就按照執行,那樣就失去了操作活動本身的意義。
總之,操作活動要符合聾兒好奇、好勝、好試等心理,克服傳統機械的學習,使聾兒本身帶著興趣、熱情在操作活動中去產生疑問,自己去尋找答案;通過隨時出現新的發現、創新、提問,構建完整的概念,尋找出事物的內在聯系。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