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為可謂比比皆是,為避免家長們運用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行為的產生及加劇,在此筆者分析導致幼兒任性行為的原因,并給出相關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任性行為 原因分析 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155-02
幼兒園里,有的孩子性格開朗隨和,樂意與其他小朋友交朋友,而且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順利地進行各項活動,如做游戲、學數數等。但同時也存在一些調皮、任性的孩子,他們不聽指揮,愛和老師對著干,使老師的勸告和阻攔都難以發揮作用,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等無法無天的惡性循環,從而引發老師的反感甚至直接的忽視。
任性是指孩子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人人都要參與這樣或那樣的社會活動,并且在活動中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對于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毫無約束的孩子,家長應該及時發現,并給予矯正,否則就會使孩子在社交上遭到排擠,受到冷落,交不到朋友,并造成難以順利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等后果。
眾所周知,造成幼兒任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在此我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 孩子因家庭的教養方式不一致而做出的任性行為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孩子在家庭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全家人的目光都會集中在孩子的身上,但往往所有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是各持己見的。年邁的祖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一味地遷就,把孩子的話當成了“金科玉律”,一律照辦。而了解當代社會處于激烈競爭狀態中的家長,則嚴格要求孩子,要孩子從小就要比其他孩子強,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然,父輩的這種“嚴”要想在祖輩的這種“松”中踐行下去實屬不易,因此,孩子的任性行為會逐漸在這種家庭教養方式不一致的做法中慢慢形成。
針對孩子由于家庭教養方式不一致而做出的任性行為,我給出了幾點意見,供家長們借鑒和參考:
1.家庭成員要對孩子有統一的教育方式
不要一個訓、一個護,尤其是隔代的祖父母等。如果這樣,孩子的任性行為不但不會得以改善,反而會因為有人袒護而變本加厲。當一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其他家長最好不參與進來,即使是參與也要附和著那位家長,從心理上孤立孩子,讓孩子真正地感覺到自己是錯的,這樣做不僅能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而且也能幫助孩子養成講道理的好習慣。
2.冷卻孩子無理的要求
孩子提出無理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大哭大鬧時,家長可暫時采用冷卻的方法,即不予理睬,當孩子無人理睬時,自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家長在此過程中,一定不要表現出心疼和憐惜,更不能和孩子討價還價。
3.啟發誘導
當孩子任性時,不能簡單地用命令、威嚇手段遏制和懲罰孩子,因為這種“硬碰硬”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孩子很可能會在其他場合把當時的任性和不滿都爆發出來。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與孩子發生直接沖突
由于學齡前幼兒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此時的幼兒看到了才想要。因此,當孩子在發脾氣時,家長可先把幼兒帶領至其他場所,和孩子一起做吸引其注意力的事情,如看動畫片、畫畫等來安定他的情緒。
5.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懲罰
適當懲罰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但家長在運用懲罰時,要注意懲罰的具體行為、懲罰的時機以及懲罰的力度等。
6.巧用激將法
成人可利用幼兒自尊心和好勝心強的特點,激勵孩子向積極的方面發展。
7.合理擺放家庭物品
家庭是幼兒成長和發展的第一場所,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家庭物品的合理擺放,如各種電器、遙控器和玻璃杯等物品,盡量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因為幼兒期的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著好奇,成人越不讓動的物品越要動,因此家長可以多注意一下,這就完全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二 孩子因家長的過分溺愛而出現的任性行為
現代社會,由于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絕大多數家庭的生兒育女觀已大大地發生了改變,已經由過去的“養兒防老”、“多子多福”轉變為只生一個(或兩個)。以前兒女眾多的家庭,容易形成團結互助的團隊意識,孩子沒那么嬌氣。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有些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珍寶,一味嬌慣溺愛,使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讓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過度膨脹。家長一切由著孩子,遷就放任;一切服從孩子,讓孩子指揮一切。獨生子女的這個問題在隔代教育中尤為明顯。所以,獨生子女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同時研究也發現,獨生子女的確表現出一些消極的個性和心理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任性。
家長對這種任性的孩子不能忽略,應給予更多的關注,找出孩子任性的原因,逐步引導孩子與家人和其他小伙伴愉快相處。
針對孩子由于因過分溺愛而出現的任性行為,我給出了以下幾點意見,供家長們借鑒和參考:
1.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意識到并不是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就是對孩子好
要適當地滿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不要一味地滿足物質需求。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陪陪孩子,要知道孩子的任性大多是因為他們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引起的。
2.采用磨煉孩子意志的方法
家長要想使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得到健康成長,就要為孩子提供磨煉的機會。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克服,這樣做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意志,而且還能增加孩子的經驗,豐富孩子的經歷。
3.及時獎勵孩子的積極行為,削弱其消極的任性行為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應善于使用表揚的方法,即使是幼兒做出微不足道的但有意義的事情,如幫忙倒了垃圾,家長應給予口頭表揚、微笑、撫摸等精神性獎勵或者給予貼紙、小紅花和糖果等物質獎勵。家長多采用正強化的方式,使幼兒的任性行為逐漸消退。
4.角色轉換,削弱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幼兒的任性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自我中心的意識。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如在家長和孩子互換角色的游戲中,幼兒模仿家長平時的言語和行為,而家長可以將幼兒的任性行為表現出來,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無理,削弱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
5.對幼兒進行自然懲罰
任性的孩子有時為了達到目的會對家長不停地哭喊、吵鬧,這時,家長可對幼兒采取自然懲罰的方法。如孩子不愛護圖書,亂撕、亂畫,就不給他買新書,只許他看舊的。再如幼兒故意欺負同伴或嚴重影響活動的進行,就讓其他小朋友一起評論為什么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樣別人還是否愿意和他玩等。
6.加強家園合作
家長要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家長會。通過家長會,家長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里生活和學習上的表現,積極與教師和其他家長交流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和意見,并可以向教師學習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特別要杜絕孩子一旦任性,家長就遷就、滿足的錯誤做法。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