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當前的教育形式中,職業教育應適應國情,提高整體教學質量,促進勞動者就業。在課改的影響下,語文教師要制定科學的職業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用有效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職業教育 語文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173-01
當前,基礎教學陷入了尷尬的局面。首先,學生沒有認識到基礎學科在提高自身素質中的重要作用,對基礎學科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其次,基礎學科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的互動過于刻板,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收效不高,造成基礎學科的教學工作開展的進程緩慢。基于上述情況,本文就職業教育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問題加以分析。
一 職業教育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問題
第一,認識片面,職業教育是專門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應用型教育,很多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把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對立起來,片面地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專業教育,更多地注重專業課程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包含語文的其他基礎學科的教學工作,割裂了專業學科和文化學科兩者的聯系。
第二,怎樣給職業教育中的語文教學定位是一個難題。由于當前中國沒有相對統一的教材,以及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不統一,所以出現松散的局面便不足為奇。
第三,缺少研究,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單憑教師自己的力量想要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借助教學科研部門和相關雜志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雖然很多地方都組織了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研討會,但由于活動次數少,對教學現狀不加以研究,對教學經驗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收效甚微。
第四,教學改革的方法單一陳舊,目前語文課堂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語文教學枯燥無味、形式單一。職業教育沒有升學壓力,原本應有顯而易見的優勢,不會承擔很多風險,但語文教學改革后的結果卻并不理想。
二 對職業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建議
1.學習的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職業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應當以職業教育的視角研究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生本身,將語文教學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自身職業的素養上。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時,從真正意義上認識到職業素養與自身的關系,是融入社會、發揮自身價值的有利條件。
職業學校的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興趣不大,更多注重專業課的學習。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啟發學生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發現各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對各學科探索的熱情,同時應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改革。
語文課要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應塑造一種活潑的課堂氣氛,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的語言也要充滿感情、活潑生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2.語文教學技能的培養
職業學校的教學一定要以技能訓練為重心,把培養專業技能放在首位。職業教育要重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進行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在學生閱讀時進行指導,為學生介紹相關的歷史知識和社會背景,同時讓學生結合現實開拓自主閱讀發展的空間。其次,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因為學生在閱讀文章后會產生許多想法和情感,教師應在閱讀后讓學生練習寫觀后感,讓學生根據自己內心的想法將情感表達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3.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
在語文課堂上應多利用電教設備、影像等現代化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下進行有效的學習。實踐證明,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可以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并且改變傳統教學沉悶的“讀寫”模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播放影像教材時,生動的朗誦、豐富直觀的畫面,能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
4.分層教育
當前,職業學校中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和學習能力比較欠缺,學生偏科的情況比較普遍,對于自身的培養目標不同,大多數學生對相同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而且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特長和愛好的需求,很難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如實行分層教育,則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機會,發揮自身的潛能。分層教育就是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參照教學大綱來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進行輔導,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評價,在時間和任務上,允許學生達標有前后;在教學質量上,允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有高有低。
三 結論
職業教育服務于學生走出校園后的職業生涯,服務于學生的職業規劃,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技能,通過語文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總之,職業教育只有培育出能真正面對社會的實用型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語文教學應圍繞著育人的目標,切實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袁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揚州大學,2013
[2]沈彬.職業學校《語文》新教材的特點與教學呼喚[J].江蘇教育研究,2013(19):13~18
[3]楊嫻.論大語文教學觀下課堂教學策略的實施[D].陜西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