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界定語言主觀性和主觀化的概念入手,對其研究歷史進行了回顧,并對主觀性的內容和主觀化、語法化以及認知語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相關研究中存在理論系統性不夠、主觀臆斷成分較多這兩個問題。
【關鍵詞】主觀性 主觀化 語法化 認知語法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188-03
一 定義
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或多或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即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則是指語言為表現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按照這個定義,“主觀化”既是一個“共時”的概念,即一個時期的說話人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或形式來表現主觀性,又是一個“歷時”的概念,即表現主觀性的結構或形式是如何經歷不同的時期通過其他結構或形式演變而來的。
二 研究歷史回顧
語言具有主觀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語言的主觀性研究在語言學界取得應有的地位,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1.前結構主義階段
從時間上看,是結構主義以前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學者們對語言主觀性的論述,比較零散不成系統。如《詩經》的“詩言志”,《馬氏文通》的“傳信傳疑”,古希臘“慣例派”的一些觀點,此外,還有德國學者洪堡特和丹麥學者葉斯柏森。葉斯柏森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語言是一種表達方式,語言的形式表達說話人的思想和感情。”
2.結構主義階段
從時間上看,是在結構主義誕生以后,結構主義的觀點嚴格區分語言和言語,將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確定在語言,而非言語。在只研究語言的形式的大背景下,語言的“主觀性”一直沒有得到重視。但這時期的“主觀性”研究并非沒有,主要存在西方文學分析中。日語因為有著豐富的粘著形式,所以日本學者在研究日語時很早就注意到語言形式與言語主體主觀性之間的關聯。
3.功能主義階段
在功能主義語言學興起以后,語言學家開始從多角度揭示語言的本質。在人文主義和認知語言學的背景下,“主觀性”逐步得到重視。其中的標志性事件是1992年在劍橋大學召開的有關語言主觀性和主觀化的國際研討會。
三 主觀性的內容
主觀性,是指說話人作為主體言語時留下的自我印記。這些印記歸納起來,大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說話人的視角(perspective);(2)說話人的情感(affect);(3)說話人的認識(epistemic modality)。
1.說話人的視角
視角是說話人對客觀情狀的觀察角度,或是對客觀情狀加以敘說的出發點。這種視角主觀性經常以隱晦的方式在語句中體現出來。言語時說話人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把自己看成交際的中心。
如英語中的come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以說話人為中心的例子。離開說話人,就無法對come的意義進行正確的描述,要說明come的意義必須先確定說話人的方位。這與move有所不同,move是對運動做客觀的描寫,說話人用move就是要客觀地報告某人某物從A地以某一種方式移動到B地。而come和go都是英語中最基本的詞匯之一,這一事實表明,語言無法回避說話人,無法回避主觀性。Langacker就把come和go都叫做主觀動詞,因為其空間指示功能是以說話人為中心的。我們再來看漢語的例子:
例1:小明家去過英國。(現在不在英國)
例2:小明家去了英國。(現在還在英國)
“去過”只是客觀地述說曾經發生過的一件事情和一次經歷,而“去了”則表示說話人從現在的角度、現在所處的時空環境主觀地述說一件事發生了,而且一般會與現時的此情此境有一定的聯系。如:
例3:小明家去了英國,現在家里面沒人。
例4:小明家去過英國,現在家里面沒人。
2.說話人的情感
情感(affect)作寬泛的理解時,包括感情、情緒、意向、態度等。曾有學者對語言的各種表情功能和表情方式做了比較全面的研究。語言中的韻律變化、詞綴、語氣詞、副詞、代詞、情態動詞、重復、詞序等手段都可以用來表達情感,涉及語音、構詞、語法、篇章等各個方面。如漢語、泰語、日語等語言的被動式都附帶“不如意”的主觀感覺。
副詞常常是情感的表達。漢語中主觀性和主觀化對副詞研究最多。對情感的研究比較深入的是常說的“移情”(empathy)現象。移情即情感滲透,就是指個體能運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動。語言學中的移情是指在言語交際中,對于不同的人,同一說話人有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或情感,產生不同的移情程度。如:
例5:李某責罵了張某。
例6:李某責罵了他的太太。
例7:張某的丈夫責罵了她。
例8:張某被李某責罵了。
例9:張某被她的丈夫責罵了。
同樣是丈夫(李某)責罵老婆(張某)這一事件,說話人的移情(同情)對象可以是張某,也可以是李某。以上例5是純客觀的陳述和報道,以下的例子則是說話人的移情焦點逐漸從張某移向李某。用“他的太太”來稱呼“張某”是同情“李某”,用“張某的丈夫”或“她的丈夫”來稱呼“李某”是同情“張某”。這說明指稱形式的選擇和句式的變換都跟“移情”有關。
3.說話人的認識
說話人的認識是指說話人對客觀事件的“認識”,也就是對某一客觀事件已有的主觀知識。“認識”主要跟情態動詞和情態副詞有關。如:
例10: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須結婚了。)
例11: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定結婚了。)
英語情態動詞must表示“必須”時屬于行動情態或道義情態(deontic modality),如例10是表示客觀上她有采取某項行動(結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時屬于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如例11是說話人主觀上對命題“她結婚了”是否真實所做出的判斷。換一個角度說,例10的she是“句子主語”或“語法主語”,例11除了這個語法主語,還隱含一個高層次的“言者主語”,是說話人認定“她結婚了”。
例12:他回家了。
例13:他必須回家了。
例14:他必定回家了。
以上三句話分別涉及三種情態(David crystal,1997):真勢情態(alethic modality)、義務情態(deontic modality)和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而認識情態則正是說話人根據自己的知識對客觀事情“他回家”所做的主觀推測,即主觀認識。
四 主觀化和語法化
E. C. Traugott是研究語法化的專家,其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待主觀化,認為主觀化是一種語義—語用的演變,即“意義變得越來越依賴于說話人對命題內容的主觀信念和態度”。語言中用來表達主觀性可識別的語法成分是如何通過非語法成分的演變而逐步形成的,這就是“語法化中的主觀化”問題。
Traugott認為,主觀化和語法化一樣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強調局部的上下文在引發這種變化中所起的作用,強調說話人的語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過程。語用推理的反復運用和最終的凝固化,結果就形成主觀性表達成分。而語用推理的產生是由于說話人在會話時總想用有限的詞語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當然也包括說話人的情感和態度。
Traugott認為,很可能所有的語法化都涉及主觀化。主觀化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說話人要達到交流的目的,總要借助一些表達實在意義或用作客觀描述的詞語,加上自己對客觀情形的主觀“識解”(construal),從而把說話的目的和動機也傳遞給對方(識解,是指說話人或聽話人對一個客觀情景加以認識而形成的概念,主觀的識解包括視角和意象等)。
五 主觀化和認知語法
R. W. Langacker是認知語法的開創者,與歷史語言學家Traugott的側重點不同,他從共時的角度來看待“主觀化”。他關心的不是語言中的主觀性成分形成的歷史過程,而是從認知出發來觀察日常語言的使用,看說話人如何由于表達的需要,從一定的角度出發來“識解”一個客觀的情境。
所謂主觀化,就是將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從客觀軸(objective axis)調整到主觀軸(subjective axis)。語言中有些詞義變化就是通過這種調整而得以實現的。如:
例15:Jack jumped across the table.
例16:Jack wa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Langacker的主觀化理論這樣解釋across 所含的不同意義:例15表現的是主體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從某一起點跨越某物到達某一終點的運動軌跡,這一軌跡是客觀的,不以說話人為參照,也不受說話人的思維控制;例16表現的運動軌跡則是主觀的,因為客觀上Jack并未移位,而只是說話人的一種心理掃描,運動軌跡是受說話人自己控制的心理軌跡,是主觀的。如:
例17:插頭插入插座。
例18:高樓直插云霄。
Langacker還認為,主觀化是一個客觀意義不斷稀釋(bleachi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漸進的。
例19:Jane is Stand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Jack.(簡對著杰克站在桌子那面。)
例20:Jane is Stand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me.(簡對著我站在桌子那面。)
例21:Jane is Standing across the table.(簡站在桌子對面。)
這種共時平面上主觀性的差異,有時其實就是歷時主觀化在共時平面的反映。目前,采取歷時研究的研究者要多于共時研究的,這或許是因為歷時研究更容易從語言現象的語義—語用變化對比中發現語言意義的變化、差異,更易于實證;而共時研究,如Langacker的思路,盡管不無道理,但有時頗為費解,所以研究者相對較少。
六 交互主觀性
交互主觀性,指的是說話人/作者用明確的語言形式表達對聽話人/讀者“自我”的關注,這種關注可以體現在認識意義上,即關注聽話人/讀者對命題內容的態度;但更多的是體現在社會意義上,即關注聽話人/讀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交互主觀化與主觀化這兩種機制的區別是:主觀化,意義變得更強烈地聚焦于說話者;交互主觀化,意義變得更強烈地聚焦于受話人。交互主觀化總是蘊涵著主觀化,不可能存在沒有某種主觀化程度的交互主觀化。如“是不是”的語法化過程就存在著交互主觀性。
1.是不是+VP
命題疑問,要求對方針對命題內成分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他是不是已經離開了?
——沒有啊。/說不好。/好像是。/離開就離開吧,誰也不求著他。
2.VP+是不是
交際疑問,仍然具備疑問功能。但不要求對方針對命題內成分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要求對方就命題內容表示某種態度。“是不是”不構成獨立的語調單位。
——他已經離開了是不是?(我就知道這種人做不久。)
——?沒有啊。/說不好。/好像是。/離開就離開吧,誰也不求著他。
3.VP,是不是
非疑問形式,不具備疑問功能,屬于話語標記。“是不是”自成獨立的語調單位,但不構成獨立的話輪(turn)。在話輪轉換機制(turn-taking)中行使話輪組織功能,表示本次話輪就此結束,邀請下一個的話輪開始。
——他已經離開了,是不是。我就知道這種人做不久。
——以后招人是得慎重點。
4.是不是-
非疑問形式,不具備疑問功能,屬于話語標記。自成獨立的語調單位,并且獨立構成一個話輪。一般出現在聽話人的話輪里,表示認同(同意對方的觀點、與對方有同感等),或者僅僅表示聽話人在聽取對方的談話,作為對話當中聽話人對說話人的回應信號。
——這人一向愛做小動作,我還不了解他!
——是不是呀?看來真的不能光看表面。
命題疑問>交際疑問>話語標記(邀請信號>回應信號)
七 漢語的相關研究
漢語學界有關主觀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1.有關主觀性理論的研究
李宇明在其出版的《漢語量范疇研究》中關于主觀量的問題有專章介紹。李宇明的研究重點主要是分析詞匯和語法格式中表示主觀性和主觀量的手段。他將這些語言手段分為四個類型:(1)數量標:表示主觀量的數量詞語,包括修飾性的和重疊性的;(2)副詞標:充當狀語的副詞;(3)句末標:包括“而已”、“罷了”等句末語氣詞;(4)框架標:由兩個部分構成的固定格式,如“剛……就……”等。
沈家煊在《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一文中,對當時國外有關語言“主觀性”和“主觀化”的研究情況做了介紹,并對說話人的視角、情感、認識三個方面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此外,對“主觀化”研究中歷時和共時的兩種傾向也做了說明。
李善熙對表達主觀性的語音手段、詞匯手段、語序手段一一進行了分析,并總結出不同詞類、不同句子成分和不同語體在表現主觀性程度方面都是有差異的,其將這些差異概括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介詞/代詞<嘆詞,主賓語<謂語<定語<狀語,敘述<場景描寫<心理描寫/對話,科學論文<小說。
2.針對個案進行的主觀性方面的研究
張誼生認為,“竟”及意義相近的“偏”等,是表達說話人“出乎意料或略感驚訝的情態”,“幸而”等副詞表達說話人對避免了不如意之事而有慶幸、欣喜、感激的情態,將它們合稱為“評注性副詞”。
沈家煊對副詞“還”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與副詞“還”有關的兩個句式,說明其中的“還”具有“主觀”和“元語”的性質,說話人用它表明自己對一個已知命題的態度。
八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上文的梳理,可以發現現在學界關于語言“主觀性”和“主觀化”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1)理論系統性不強。相關研究比較零散,系統性不強,理論的總結和提煉不夠。(2)臆斷性成分太多。實證性研究中的主觀性、臆斷性成分太多,推理的過程不夠縝密。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是有關語言形式和言語的語義及語用當中重要的研究課題,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值得拓展。
參考文獻
[1]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2]沈家煊.如何處置“處置式”?——論把字句的主觀性[J].中國語文,2002(5)
[3]馮光武.語言的主觀性及其相關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6(5)
[4]曾立英.“我看”與“你看”的主觀化[J].漢語學習,2005(2)
[5]陳前瑞.“來著”的發展與主觀化[J].中國語文,2005(4)
[6]楊萬兵、許嘉璐.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的主觀性和主觀化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6(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