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言的表達是否準確形象,直接影響到人們交流的效果。運用好口語化語言、幽默化語言、情感化語言、角色化語言,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言;藝術
小學語文同其他學科具有相同的科學性,但又有區別,這是因為語文學科還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藝術性特點。小學生因為年齡的原因,具有好奇心強,精神不容易集中的特點,他們還沒有學會理性的思維方式,遇到新事物也不能主動地分析,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語言的使用方式上下工夫。如果能夠將語文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再融入到語言當中去,那么一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好口語化語言
小學語文教師在和語言理解力不強的小學生交流時,語言應具有兒童特色,要用貼近童心的詞匯與學生交流。如一次早飯后,一位教師看到一群學生在教室里打鬧,非常生氣,便怒吼到:“同學們,坐好!你們來學校讀書,就要聞雞起舞,發奮圖強!”教師看似精煉的話并沒有收到想要的效果,竟然還有個學生模仿老師說話。這引起了該教師的深刻反思。在該教師所說的話當中,聞雞起舞和發奮圖強這兩個成語是小學生不易理解的,學生不能準確理解老師話的含義,又如何按照老師的意思來做呢?第二天,當學生們再次在教室打鬧的時候,該教師語重心長地對學生說:“同學們,爸爸媽媽送你們來學校讀書,每天要早起給你們做法,還要一天接送兩次,非常不容易,你們要是不認真學習,不遵守學校的紀律,媽媽知道了會傷心的,大家說,對不對啊?”這樣符合小學生特點的口語化語言運用,教室里馬上靜了下來,學生們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二、運用好幽默化語言
課堂上教師適時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融洽師生關系,開發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學生寫字時的筆順顛倒是低年級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回”字寫法時,很多學生都是先寫外面的口,再寫里面的部分。對此,一位教師抓住低年級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課堂上教師故意按照小學生錯誤的筆順把“回”字寫在黑板上,并幽默地說:“你們真不禮貌,看見爸爸回來了,還先把門關上,爸爸進不了家,會生氣的。”學生聽了哈哈一笑,個個心領神會。這樣的小幽默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在笑聲中學生學會了正確的寫字筆順,學生對這個字的寫法也會一輩子忘不了。再如,一次作文課上,一個學生寫的一段文字忘記了標上標點符號,該教師特意拿出來范讀。在范讀時,老師故意表現出自己被憋得無法呼吸的痛苦狀。孩子們在哄然大笑中明白了標上標點符號的作用。當然,教師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性,不可濫用幽默諷刺學生,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運用好情感化語言
語文教學不僅是認識活動,也是情感活動,所以教師要用情感化的語言拉近師生距離,用情緒化的語言幫忙學生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如在朗讀《我給江主席獻花》中“江主席,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到我們自己的香港。江主席來到我們的面前,我把一束鮮花獻給我們的領袖”這句話的時候,老師非常誠懇地請求同學們監督: “同學們,請聽教師朗讀的這句話有沒有感情啊?歡迎大家來評價?”學生們感受到了教師語言中飽含著的真摯情感,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課本,認真地聽老師朗讀后,指出了優點和不足。
四、運用好角色化語言
小學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與小學教材內容和小學生的心理相適應。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能言辭虛浮、矯揉造作,要能夠保持自我本色。小學語文教師需扮演的角色很多,有“傳道者”的角色,有“朋友”角色等。運用好“兒童化的音色和音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使小學生聽了感到親切自然,樂于接受。例如,教師的語言應該根據課文內容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而變化。如教師給低年級的學生講《狼和小羊》的故事時,會把自己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母親用輕柔而甜美的聲音,給孩子們講解,使他們感覺到柳葉輕輕撫慰湖面的輕柔。當教師給高年級學生講《狼和小羊》的故事時,教師又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他們的朋友,語言中多了一份坦誠,就像朋友之間拉家常,道心曲一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不僅要力求準確地表達意思,還要考慮自己話語表達是否和自己的身份相符。這有助于提高情感表達的有效性,也對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否進行融洽和諧的交流起到關鍵作用。
五、肢體語忌呆板生硬
在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中,除教師的聲音要悅耳動聽、展示的板書或課件要提綱挈領之外,教師的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的作用也功不可沒。教學中,有時“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無論是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還是一個點頭示意,都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什么樣的肢體語才是恰當的呢?要自然得體。教師的肢體語言要自然、協調、落落大方,不要過于夸張,或過于拘束。比如,站應挺拔,走應穩健。大方得體的肢體語言,才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表情愉悅。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板著一副冷面孔,那么會讓學生覺得難以親近。相反,親切和藹的笑容可以給人力量,真摯期待的目光則可以給人信心。因此,不妨對學生豎一豎大拇指、拍一拍肩膀,用這些輕松愉悅的肢體語言,拉近和學生的關系,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總之,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教師只有掌握了這種職業語言,把學生的情感和智力因素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和諧、生動、活潑、融洽的課堂氛圍,才能切實而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葉瀾.教育研究方法初探[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D].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鐘以俊,龍文祥.教育科學研究方法[D].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