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探討了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的一些比較關鍵的問題,主要分析了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了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工作要點,以期可以提高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的效果。
關鍵詞: 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
一、前言
對于農村教育來說,班級文化建設顯得尤為不足,在農村的初中班級中,鮮有班級文化建設的舉動,因此,提高農村教師和學生建設農村初中班級文化的意識,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建設農村初中班級文化非常有必要。
二、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對班級文化建設不重視、認識不深刻。受應試教育和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和家長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為只要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忽視了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中學生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和學校,學校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由于許多家長只看重學生成績,導致班級文化建設工作缺少了來自學生家庭的支持。另外,班級文化內容很多,學生的言行舉止、人際關系、班級制度和班級風氣等都是其組織部分[1]。但是,在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師對班級文化建設局限在塑造“班級學風”上,致使班級文化建設畸形發展,助長了“成績至上”的不正之風。
2、班級物質文化匱乏。所謂班級物質文化,并非指靜態的桌椅、書本、多媒體設施,而是指教室的整體環境,主要包括班級墻報、宣傳標語、黑板報、衛生工具的擺放、教室整體布置風格等。當前許多中學班級的物質文化并不豐富:清一色的白墻壁,黑板報內容單一、缺乏觀賞性,衛生工具散亂、隨意丟棄,教室布置死板。學生在這樣單調的班級文化氛圍中學習,很容易成為學習的機器,忽視其他素質的提高。
3、班級集體文化活動較少。班級文化建設的場所不僅只有教室,還包括室外廣闊的空間。教室不應成為鎖住班級文化的牢籠,室外活動對班級文化建設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教師只注重課內教學活動,極少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很少安排學生參加集體課外活動,這就使文化建設的場所受限,縮小了班級文化的影響范圍,也不利于班級文化對學生的持續影響。
三、建立科學的班級管理模式
1、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合理的規章制度,會使得班級各項工作有章可循,職責分明,獎懲合理,從而有利于穩定班級秩序,提高管理質量。班級管理過程中,學校、班主任老師都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目標出發,制定適合班級發展而又切實可行的計劃,班規及制度。師生應共同確定班級奮斗目標,長期的、短期的、近期的,德智體美勞等一應俱全。學校應定期不定期的認真檢查班級有關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并及時公布反饋,對存在問題的班級應毫不留情的予以指出并令其改正。只有確保制度化,給參與班級管理的各相關者引起高度重視,才能保證管理的常態化,從而收到管理的實效。
2、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叭朔遣菽荆肽軣o情。”在農村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著力用好“情”這把尺子。要用溫和的語言對待學生,如請學生做事可用“請”,讓學生不要做某事不用“不準”、“禁止”等詞匯。當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時,你用微笑的眼神看著他,他可能會心領神會,并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當學生犯錯時,你微笑著向他了解事情的經過,給他講道理并與他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他會感到是一種真誠的關切,從而會痛改前非。對學生進行批評時,要注意他有很強的自尊心,這就要我們注意方法讓學生認為班主任老師夠朋友,也就會心甘情愿的聽從你的教育,師生相處也就會水乳交融了。
四、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的對策
1、物質文化——班級文化的載體。①保持教室衛生。心理學認為: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主要是通地客觀現實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優美的教室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感情。另外優美的教室與環境還可以增強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在班級環境文化建設上,要非常重視教室環境的美化,不斷培養學生文明的觀念和行為習慣。②創新墻飾。組織學生精心設計和布置墻面,力求讓教室的每面墻壁和角落都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營造出整潔清新、充滿美感的、濃厚的文化氛圍。③創設圖書角。在班級中建立圖書角,引導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
2、行為文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班級行為文化是學生學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班級行為文化建設,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健康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發展,通過活動打造積極向上、團結拼搏的班級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級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3、制度文化——班級文化建設的關鍵。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評定品格行為的內在尺度,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①完善獎勵制度,激勵學生競爭。對于每位學生的點滴進步,班級都加以肯定,并予以表揚。獎勵要按照公平、公開、全面、全體的原則,不以成績的好壞為唯一標準,而是綜合地評估學生的德、智、體等各方面的表現。②引進處罰制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班級制度文化的本質內涵是“實施、監督和制衡”,是要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和法治精神,養成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因此,學生在班上的行為就是一種社會行為,就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當這種社會影響出現負作用時,我們在獎勵的同時,也采取了一些處罰措施加以強制性糾正。
總而言之,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工作一定要得到落實,文化建設工作關乎學生的學習效果,關乎教師的教學質量,因此,當前農村初中班級文化建設工作必須要盡快執行。
參考文獻
[1] 王倩.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班級文化建設
實踐與研究[D].延邊大學,2010
[2] 薛圣麗.農村中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研
究[D].蘇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