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學校的德育教育的現實出發討論了德育教育目標,本質,學校德育教育的不足之處,論述了德育要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并把德育教育與教學常規相結合,討論了如何轉變德育教育觀念和方式,希望對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培養有所幫助。
關鍵詞: 德育;人性;生命;以人為本
學校的德育教育,對于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價值在于舒展人性,使人自然的發展。也就是“提高擴展人的價值,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創造才能,使人活的更有意義,更有人的尊嚴,人格更高尚,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
一、傳統德育教育的不足
1、過于理想的德育目標。一直以來,我們往往把道德、品德從人的生命中剝奪出來,一直是“社會本位”的德育教育,德育成了社會的附屬品,這種觀念的德育往往叫人只是無私的為社會服務,人的生命或個人利益得不到尊重。甚至,出現了社會的利益是以個人的生命或個人利益為手段的。片面的強調了學校德育的公共價值,忽視了人的主體價值。目標作為個體追求的方向,是與個體的內在需求既人的自私的欲望緊密相連的,沒有來自內心的需求,目標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動力。而我們現在的德育教育缺少時代性和層次性,目標過高而不切合學生的實際,對于新形勢下學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變化、新表現,哪些是積極因素、中性因素、消極因素,沒有深刻的分析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躍進”的弊端,起不到德育應有的激勵作用,我們的德育不能讓學生買帳,也使老師們在教學中苦悶彷徨,費力不討好。
2、理想的德育內容表現。在德育教育的容和形式上,有很大成度上讓學生積極參加思想政治學習,樹立社會至上的思想的“大道德”教育,很少有行為習慣、道德情操的培養,具體的表現如:在課程改革之前,曾一度出現過: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學習目的是更好為人民服務。當然這些目標是好的, 但是,學生難以理解、內化,缺乏操作性,不能滿足學生道德生活的需要。
3、理想的德育結果。德育的社會取向,傷害了德育的真正意義,造成了對“大道德”的過于敏感,對于生活習慣,道德情操問題麻木不仁,對于身邊的不道德現象熟視無睹。現在中國人總體的道德水平不高就是最好的見證。另外,學校進行的體現社會意志的教育粗暴的把學生當成純粹的客體,因缺乏行為的自律性和心理上的義務感。大德育的目標也失去原有意義。
二、德育教育觀念與內容的變革
1、道德教育要關注生活。德育植根于生活,德育材料源于生活,其內容和兒童的需要、動機緊密相連。這就需要我們教育時能充分關注學生正在進行的、即刻的真實生活,關注學生當前的生活需要。正如杜威所言:“道德同存在的事實性密切相關,而不是同脫離實際的理想、目的和責任相關。”我們要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內化為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行為。
2、道德教育要關注生命。我們的德育習慣于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向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道德要求,而缺乏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懷,教育學生要“五愛”,卻很難得要求其自愛。因此,很多學生不懂得愛惜自己,不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試想,一個連自己也不關愛的人怎么會去關愛他人和社會呢?因此,學校德育目標從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入手,重點進行社會公德教育,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熱愛集體以及社會生活常識教育。
3、道德教育要關注人性。道德是人際生存的需要,就像人說的:“孤島上不形成道德”所理解的一樣,它始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規則,是相互交往、共同存在的需要。學校德育應積極擔負起指導學生交往的任務。在與人的交往中,學到待人接物的許多知識。通過體驗生活教給學生有關人際交往的基礎知識,培養和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引導他們建立起平等友愛,互幫互助,開放寬容的良好人際關系。
4、道德教育要關注時代。如果我們的德育工作可以放低姿態,多滲透一些知識經濟時代所需的具體的道德素質,比如誠信、敬業、謙虛、坦率、自信,比如團隊協作、公平競爭、以義求利,比如學會關心、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熱愛自然、保護環境、關心可持續發展等等,我們的德育就會具有親和力。
三、轉變德育教育方式
1、貼近生活,摒棄“泛泛而談”。如果我們只叢平常的教育中身體力行感染學生,讓他們從身邊事做起,知道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熱愛父母,老師,同學,進而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讓學生再德育教育中得到快樂,那么自然德育就成了學生“自私”的欲望,他們又怎能不去愛社會,愛國家呢?
2、真誠深刻,摒棄“蜻蜓點水”。“蜻蜓點水”似的德育教育結果在我們現今的教育中隨處可見,當然這并不是我們組織者的初衷,但現實往往另人無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讓我們教師努力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摒棄疲于奔命卻收效甚微或毫無收效的教育方式。嘗試著用心去“引”,引學生走進生活,用心去“導”,導出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最真摯的感受,使其得到真正的、受益終生的教育。
3、循序漸進,摒棄“曇花一現”。德育教育是一條的道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至江河。”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中,我們教師要抓住契機,精心呵護學生的每個閃光點,用心去“培”、用心去“養”,讓其發出燦爛的光芒,耀眼四方。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顆顆小小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需要園丁精心的栽培。一個個天真無暇的孩子,更需要我們老師展開愛的胸懷,智慧的翅膀,用心去“教”,用心去“育”。讓學生得到生命的舒展。
參考文獻
[1] 柴立斌.也談德育首位問題遼寧師范大學
學報[J] (社會科學版),1993(01)
[2] 吳發科.談談學生德育評定存在的問題與
改革的思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
(03)
[3] 劉靜濤.淺談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問題[J].
陰山學刊,1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