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自學能力,學會學習,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主動獲取知識。
在小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以下五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落實預習
葉圣陶先生說過,要“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上課以前,學生要切實預習”,“預習這項規定必須是學生實做的工作”,“預習的事項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課”。根據課標修訂的小語教材,要求學生從中年級起開始學習預習課文,其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不斷的預習,養成習慣,逐步培養自學能力。
二、以舊學新
新知識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之上,是舊知識的發展和加深。小語閱讀教學要善于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如《索溪谷的“野”》與《桂林山水》在內容上情感上相仿,表達形式上相近。教學《索溪谷的“野”》時,引導學生注意與《桂林山水》相比較,不但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架設了“橋梁”,還促進了對作者表達方法的領悟,也增強了學習效果。以舊學新,不但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使已有知識與新知識在接觸聯系中得到提高、加深,而且可以充分誘導學生去自學,使自學能力得到鍛煉、培養。
三、舉一反三
各種知識之間總是存在著一些共同要素。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掘利用知識之間的共同要素,使學生的學習由此及彼。在一組課文中,用一篇精讀課文作例子,交給學生“鑰匙”,讓學生憑著這把“鑰匙”去學習略讀課文和自讀課本上的文章;在同一體裁的課文中,以一篇課文為例子,或在一篇課文中以一段課文為例子,讓學生自行解決其它與之相同或相關的篇或段。葉老說過:語文教材料無非是些例子,憑著這些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教學中,學生能舉一反三地閱讀課文,不但教學效果會比全部由教師講更好,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因文定法
小語中高年級的每組教材,一般編排有精讀課文、略讀課文等。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讀課文數量將逐漸減少,略讀課文的數量則逐漸增加。其目的就是提供條件,使學生獲得基本語文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時,教師要因文定法,不僅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且要教給學生學習不同類型課文的方法。若不分主次,不根據各類課文的特點決定教學方法,都當作精讀課文來教,不僅事倍功半,而且不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五、教給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也是衡量學生智力發展和自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教師要授之以漁,授學生規律性的知識,使他們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進行反復訓練,養成自學習習慣。如:讀書要動筆墨,圈點勾畫批注;理解詞語不能生搬字典上的解釋,要“點得準”(指關鍵詞素),“查得到”,“選得對”(指注釋條),“講得通”(指結合語境),“看得懂”(指字典上的符號);閱讀時,要一邊讀,一邊想等等。此外,還應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
當然,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滴水穿石”的功夫。教師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嚴格要求,循序漸進,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之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存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