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數學教學中有效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從而提高數學教育教學質量。本文就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應注意的一些問題作了具體的闡述,為數學教師在創設情境中指明了方向,其目的在于教學資源共享。
關鍵詞: 數學;情境;問題
新課程數學標準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通過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發現、分析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數學學習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師的任務在于喚起學生理智的興趣,激發探究的熱情。”通過筆者十多年來的教學總結認為,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取決于學習活動本身和學習內容的趣味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習的需要合理地創設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可見在教學中創設的情境的重要性,但我們在創設情境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呢?現筆者就自己的工作經驗談幾點體會,與各位同仁分享。
一、創設的情境要接近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新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都以現實生活緊密相連,體現了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創設情境時可設計與學生生活非常貼近的場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判斷,在充滿愉悅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同類項這個知識點時,我結合學生現實生活,提出:將一群馬和一群牛關在一起,你會發現什么現象?對于這個問題,非常接近學生生活,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可能會有的回答:牛是拿來耕地、馬是拿來駝東西的,他們的回答分出來不同的種類,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類。以此來引導學生找出-2a2b與3ab2的共同特征,從而輕松地說明了同類項的相關知識。
二、創設的情境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要成功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習成為他們的迫切需要。如我在教學同底數的冪的乘法時,引用了村寨老年人說的一句話,“一寨18家,一家18個,個個出來背娃娃,問這個寨子有多少個人?”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底數的冪的乘法法則。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數學知識在討論問題中滲入學生的大腦,達到事半功倍、省時高效的目的。
三、創設的情境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的欲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中對問題的提法、安排要有藝術,同樣的問題,提法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要設法使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生提法產生新穎,讓學生做不住,欲解決而后快;安排的問題既要符合需要,掌握時機的分寸又要考慮學生的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積極地去探索新知,不斷地去創新。例如:我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目。A,B兩地相距18千米,小明騎摩托車在A地,速度為30千米每小時,小勇騎自行車在B地,速度為6千米每小時,根據以上信息,你能通過添加條件,提出問題,列出方程嗎?這樣就把原來課本上的例題變成了開放性試題,學生情緒高漲,小組合作探究,提出了許多讓人事先未能設想到的問題,如:兩人同時出發,背向而行,多少時間后他們相距36千米?兩人同時出發,同向行駛,多少時間后小明能追上小勇?兩人同向行駛,小勇先走30分鐘,小明多少時間能追上小勇?兩人同時出發,相向行駛,相遇時小明離A地多遠,小勇離B地多遠?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更喚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創設的情境要能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法朗士作家說過:“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因此教師的責任在于把學生的好奇心成功地轉移到探求科學知識上去,使這種好奇心升華為求知欲。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水平,采取適當的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真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刻苦鉆研數學問題的熱情和毅力,引導學生敢于和善于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只有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才能使數學知識變枯燥為有趣,才能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創設情境,通過問題的選擇、提法和安排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如我在教學圓的引言時,就沒有采用課本提出的問題,而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的問題:校園的圓形花池,在只有三角尺和圓規的情況下,你能找出它的圓心嗎?在長方形綠化帶里。準備做一個圓形的造型,怎樣設計才能使圓的造型面積最大?問題一提出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學生急于新知的欲望,為學習圓的知識奠定了基礎。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根據學習需要,合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使他們樂于探索,以積極的態度去學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快樂地學習并獲取新知。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視覺,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這是創新教育對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的要求,也是我們必須做好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
[2] 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2008.5
[3] 教育藝術,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