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于閱讀教學的生命能否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正確的理解新課標,理解教材。教師應當認真對待不同學段不同課文,以多種角度進行語文閱讀教學,這正是語文教師的價值所在。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只有更新觀念立足文本,不斷創新,才能讓語文閱讀教學綻放“語文”花朵。
關鍵詞: 閱讀教學;教師;學生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搞好語文的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有力提升,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樣功不可沒。那么,如何才能搞好閱讀教學呢?
一、確立學生閱讀主體地位
學生的主體參與是閱讀教學取得成功的核心。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很少有閱讀與思考的時間,基本上都是教師在對文章進行各個模塊的分析,將文章支解。所謂的閱讀也只是根據教師的問題直接從文章中提取相關的信息,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新課程強調閱讀的個性化,提倡將閱讀的主體權與主動權交給學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確立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將閱讀教學進行到底。首先,讓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我們要堅持精講精練的原則,每節課為學生的閱讀預留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有時間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架起通往語文殿堂的橋梁。其次,讓學生有主動思考的機會。讀而不思則罔,沒有思考的閱讀只會浮于表面,無法深入文本,自然也就失去了閱讀的作用。
我們提倡個性化閱讀、探究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而這一切都要源于學生的主動思考。因此,在學生進行閱讀時,我們要做好引導與指引工作,要讓學生深入思考,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拓寬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引導學生學會想象、學會聯想,獲得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組織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閱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學生將自己在讀中的感悟與體驗表述出來,進行交換與交匯,有爭議的地方展開激烈的討論與充分的交流,在不斷的爭論中達成共識。為學生提供一個互動平臺,讓學生取長補短,不斷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從而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閱讀教學實效
上文中提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有所不為,但亦要有所作為,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鼓勵學生的想象與創造。教師要站在主導者的高度,科學合理的引導課堂,鼓勵學生的想象與創造。閱讀中的想象與創造,并不是隨心所欲、漫無邊界的閱讀和解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說的有創造性,才能使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回答的好,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不要用“不錯”“很棒”這樣空洞的表揚,例如上文中學生對《雷雨》的創造性解讀,我告訴他:“你的觀點很新穎,是我首次聽到的,但是不可否認,你的理解很可能是對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為你這種大膽的解讀感到很高興。”這樣的稱贊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使他今后的閱讀學習中更加主動、深入的探究文章的內涵。而在學生的閱讀遇到障礙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的給予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得以頓悟。雖然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是不唯一的,但對與錯之間還是有一定界限的,哈姆雷特雖然有一千個,但也一定要是哈姆雷特才行。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師要幫助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學生拓展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學生的閱讀時間原本有限,但是我發現,在課下學生消遣閱讀和休閑閱讀搶占經典閱讀時間的現象十分嚴重,閱讀的時候粗范淺顯,缺少發微探幽。因此,我認為閱讀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就是指導學生養成精讀的習慣。選入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不精讀難懂其中的精妙。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我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養成“圈點批注”的習慣,例如用序號標注段落,有利于學生清理閱讀思路和文章層次;在提示性詞語、中心詞等下面劃線或加重點標記,對閱讀起提示作用;在主旨句、中心句下面用顏色醒目的筆劃線,引起注意等,這樣可以使學生養成精讀靜思的好習慣。讀書動筆,也是要讓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很多學生以為讀書筆記就是讀后感,實則不然。
讀書筆記是圍繞著三個字的,“疑、感、評”,誰讀書沒有疑惑和感悟呢,只要照實寫出即可,而評的站位相對高些,是要學生對文章的寫作價值、藝術手法等進行藝術鑒賞性的評價。寫讀書筆記是對文章的深入揣摩,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必定要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
三、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文本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載體,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具體體現,有的是景中見情、移情于景;有的是情動于中、直抒胸臆;有的是情真意切、寓情于理;還有的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篇優秀的作品都有較高的、優美的藝術境界。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幫助學生進入到作品之中,準確把握文本中的各個情感因素,這才是情感教育實施的有效手段。
比如說,在學習《沁園春.長沙》(蘇教版必修1)一課時,老師就可以指引學生跟隨著作者的筆觸來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湘江秋色;在學習《荷塘月色》(蘇教版高一)一課時,老師可以指引學生去體味其中的清幽寂靜之夜,去感受那像流水一般的月光,去輕嗅那清香四溢、綽約多姿的荷花……如此境界,怎不讓人心神激蕩。
又比如說,在欣賞《長江三峽》中非常壯闊美麗的畫面時,學生怎能不為作者那催人奮發的胸懷而動情?在閱讀《竇娥冤》看到竇娥就那樣被綁赴刑場,聽到她那滔天怨氣的呼號時,學生怎么會不流下眼淚……同時,文本情感因素的準確把握離不開老師基于文本的深入鉆研,正確地進行動情點的搜尋,準確地把握情感波動,進而感染學生,使他們自主地和作者的內心世界進行交流,進而在這種豐富的文本境界內,被情感美所感染、所教育,進而激發出正確、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之,教師要重視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培養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思維能力。從根本上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鍛煉,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中來,并幫助學生培養起終身閱讀的習慣,也讓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