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標準提倡開展探究式教學,這一要求符合教學的需求和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在分析學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作了一些粗淺思考,以期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語文;探究;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所以,教師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在實踐中學習,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
一、設計導入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布魯納說過,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氛圍的創設對于閱讀教學來說,既可以促進對閱讀材料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發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這是探究性學習的表層要素,強調的是導入的自然、情境的切合、氛圍的和諧。如教學《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時,就這樣設計導入:大家一定還記得你第一次寫字的情景,老師給我們提出了幾點要求。今天,我們不妨翻開自己的作業本看看,看看有多少紅圈圈,當然不可能都是紅圈圈。我們在聽之前不妨做一個小小的設想,鄧小平爺爺為什么得到那么多的紅圈圈。這樣既導入了新課,也提出了思考點,拉近了課文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與課文相關的情境的創設有很多方法,現在使用得比較多的就是借助多媒體,把音、形、義、背景等相關的內容一一呈現,或者通過光電等手段構建出一個動畫般的情節。這樣做非常適合時代的需要,但有時也可以通過幾句話、幾幅畫、幾個問題等傳統手段進行創建,以引發學生去進一步探究。
二、設計探究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以課文的文眼為切入點引導學習,學生樂學、勤學。以課文再學習為生長點,對課文內容進行選擇、延伸、拓展、創新,這不只是對學生新學知識的檢查,而是讓學生在收集查找,形成自己獨特見解的過程中提高創新能力。結合文本特點,緊抓重點、難點、疑點,文眼,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思考題,讓學生談閱讀收獲,來了解其探究的效果,從而調整教學指導策略,引導學生再次進行探究。如教學說明性文章或結構比較鮮明的文章時宜采用,這樣學生自學探究既比較輕松,又可呈現不同的文本內容,避免了硬性灌輸,整齊劃一,按部就班的機械、僵化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后綜合應用,由知識向能力轉變、意識向精神培養。如教學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后,適合采用這種方法。在學生制定活動計劃時教師要予以具體引導,讓學生制定出詳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計劃,只有這樣活動才能順利地展開。但在活動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按人員分工和活動計劃開展探究活動,通過收集、整理,了解語言文字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在實踐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有趣和神奇。
三、深層質疑探究,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閱讀課文時,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學生往往會對文章的結構層次、寫作風格、精妙語句等進行深層的質疑,此時收獲的主要是以理性為核心的思維和能力。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篩選,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應讓其自行解決。而教師應把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及學生個人自學感到困難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學生討論。在生疑、釋疑的矛盾中,學生的質疑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質疑能力強了,必然會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學生深刻感悟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總——分”的結構特點,知道分述部分又緊緊圍繞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展開描述。學生在讀中自然感悟到兩段文章結構上的相似之處,但有學生提出課題是“桂林山水”,理應先寫山,再寫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這種分述部分的前后順序可以調換?這時,就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桂林山水》開頭寫到: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寫水再寫山。
四、開展探究教學,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智能不僅要強調傳授知識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慮怎樣傳授知識和形成技能。學生從探索中通過獨立思考,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運用已經獲取的知識技能,是培養技能的有效途徑。探究性的教學設計,強調學習過程中,以學生自行探究問題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探究性的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從“無疑”到“生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具體的教學設計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初探發現問題→閱讀理解教材→印證發現結果→再求深入發現。例如:在《云雀的心愿》中,主要描寫了小云雀和它的媽媽在外面飛翔時,看到貧瘠的沙漠、被咆哮的洪水沖垮和淹沒的河堤與村莊時所想的。故事層次清楚,語言豐富。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云雀和媽媽的對話中,領略云雀的心情,最終理解云雀的心愿,并從中受到啟迪呢?如果以常見的教學設計,采取直敘的講述,很有可能是學生對“云雀的心愿”只停留在認識上,而達不到真正理解的實效。而探究性的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都有較大的優越性。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啟發性學習、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探究性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林晶.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討[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03)
[2] 吳小林.關于自主探究式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J].學生之友,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