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標準中還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就是說,我們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數學教學情境,以此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呢?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把這些抽象的數學問題情境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小數加減法》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我創設了以下情境:超市里,文具盒5.3元一個,鋼筆10.2元一支,鉛筆0.5元一支,現在,文具盒、鋼筆、鋼筆各買一樣,多少錢?如果此時我身上總的只有14元錢,夠買嗎?……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計算,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
二、借助故事創設問題情景。
故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而將枯燥乏味的數學以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幫助學生順利地掌握新的內容知識。
例如,人教版低年級新教材中許多知識,都可以編成故事,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中,產生問題意識,達到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長短”時,可以編個“松鼠比聰明”的故事:一松鼠媽媽給兩個松鼠孩子帶來一些禮物,先讓松鼠孩子猜帶來的是什么禮物?接著用實物展示,一根長的甘蔗,一根短的甘蔗,松鼠媽媽問,這兩根甘蔗的形狀應該怎么說,讓學生借助問題得出一根長,一根短的結論。
三、在探索中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具有自主探究精神,強調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即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使得教學更具吸引力。在孩子的世界里,總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有時甚至是冒險者。然而,由于受到認知的局限,不可能什么都由學生自主地探索。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四邊形》時,學生先是學習了正方形,明白了正方形的各種特征,老師問:生活中的四邊形,是不是都是正方形呢?如果不是,它們都有哪些形狀?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認識生活,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
四、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求知欲望強,好奇心急切,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就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創設懸念,引導學生探索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懸念”便成為學生學習知識最根本的誘因。在課堂中故設懸念這一情境,定會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新的思維高度,開動學生大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探索和研究。
例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首先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能被2、3、5整除的數,它們都是各有特征的,不信你們可以隨便說出一個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這個數能否被2、3、5整除,并要求不信的同學可以用計算器計算,看老師是否有算錯,從而最終讓學生明白,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從而產生有什么問題“懸念”,來創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有探秘的興趣和迫切感。
總之,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學生把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重要方式之一。要使原來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就必須把教學情境的創設變得更加生活化,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從而使課堂活起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