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傳授知識,控制教學流程,進行反饋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觀念等復雜而富有變化性的概念,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而如何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利用課堂提問使學生接受知識變被動為主動,成為一個急待探討的教育教學議題。那么教師怎樣把握好課堂提問,實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呢?
一、課堂提問的科學分析
課堂提問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所以需要從“類”、“度”、“教”、“導”幾個角度分析。
1、從“類”的角度看,課堂提問一般可以分為敘述性提問、識記性提問、填空性提問、選擇性提問、思考性提問、評判性提問等幾種。一堂課中,各種提問都要適當進行,合理調配,在把握好時機的同時,要選擇好以哪類提問為最好,如導入新課時,以思考性提問為佳,內容結束時以評判性提問為宜。
2、從“度”的角度看,提問要把握好三度,即難易度、深淺度、廣窄度,有問處且發(fā)問,難人而不難堪人,既起到啟發(fā)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的作用,又要提高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如果問得過于深奧,學生就會如墜霧海,茫然不知所措,如問得過于膚淺,就會流于形式,因此課堂教學時,應多提一些學生知之不全,知之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促使學生始終處于思維活躍和思考狀態(tài),對教學大有好處。
3、從“數”的角度看,課堂提問可分為個人問答、群體問答和集體問答。個人問答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不致走神;群體問答可以使學生有競爭意識,主動思考;集體問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所以課堂所提問題區(qū)別對待也是必要的。一般教學中答案具有多樣性的問題要單獨提問,有討論性的問題,小組競爭或男女對抗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授課當中流程性的問題,讓集體回答既節(jié)省時間,又可消除課堂不良氣氛。
4、從“導”的角度看,課堂提問必須有針對性、廣泛性、層次性、策略性、趣味性、激勵性。①課堂提問要緊扣教材內容,切中重點、難點、要點,合乎學生實際,并力求問答起到效果。②課堂提問要先提出問題,要求全班同學思考,再舉手點名,把全班“機器”都開動起來,面向多數,發(fā)揮了啟發(fā)、誘導作用,使學生集中思考,積極性提高。③課堂提問要遵循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由感知到認知這一基本規(guī)則,要把學生的思維有層次地從低向高,由表及里引導,激發(fā)學生熱情思考。④課堂提問要顧及全體學生,既不能讓優(yōu)生處于思考的松馳狀態(tài),也不能使差生產生思考跟不上的消極狀態(tài)。一般最好先讓中等生答題,同時提醒全班同學注意聽,幫助訂正。如答的欠缺失當再讓優(yōu)生來補充糾正,稍簡單些的問題,要盡量讓差生試試。⑤課堂提問要盡量使用幽默、機智、風趣的提問,使學生熱情高漲,在一種輕松的氣氛中積極思考,變苦苦思索為愉悅思考。⑥課堂提問也要親切和悅,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學生回答得簡潔、準確,要給予表揚、鼓勵,學生回答的即使“牛頭不對馬嘴”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或訓斥、諷刺,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二、課堂提問的藝術切入
課堂提問不但要講究科學性,而且要注重藝術性。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薄耙烧?,覺悟之機也。”課堂提問如能扣人心弦,抓住文章疑點,則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課堂提問如何設疑,藝術地切入課文呢?
1、巧設懸念,引入課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興趣,就要善于設置懸念,讓課堂提問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激發(fā)他們究源探底的好奇心。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以提出:①孔乙己姓什么,為什么會這樣?②悲劇常使人落淚,而讀完《孔乙己》后,不是落淚,而是在發(fā)笑之后心里感到辛酸和哀痛,為什么?這些問題雖不必及時回答,但它的提出會把學生很快帶入課文。
2、獨創(chuàng)新意,擴大視野。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需要,提出新觀點、新問題,印發(fā)求異求新材料,促使學生就問題展開爭鳴,這對學生開拓思路,擴大視野,多角度理解課文大有裨益,如講《談骨氣》一文,便可就“何謂骨氣”展開討論。
3、抓住實質,平中見奇。不少學生認為語文課文明白如話,沒啥學頭,這就要求教師用提問的方式使課堂從平淡中見新奇。如教《一面》時,便可抓住文章實質,提出作者為何多次提到“瘦”字的問題。學生從多方面回答后,老師再補充出,這樣的描寫不僅寫出了魯迅的“形”,而且寫出了魯迅先生的“神”。這樣通過思考問答的形式,使學生悟出平淡詞語中所蘊涵的真諦,進一步加深對作品思想意義的理解。
4、選準切口,提綱挈領。一篇課文,能否選中切口,對理解分析課文起著重要作用,切口選好,對完成教學目的有“水到渠成”的作用。一般,每篇課文都可以讓學生首先回答作者在文中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的問題,這樣可以提綱挈領地迅速把握文章實質。
5、去粗存精,有的放矢。課堂提問多些好,但也不能濫問,要有的放矢,把各種紛繁、復雜的問題,加以歸納整頓,抓住要害,緊扣重點,集中幾個有份量的問題,激起學生思考,如講《松鼠》一文,便可提出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哪些特征?作者為什么能抓住這些特征,使松鼠活靈活現,如在眼前?作者為何要耗費精力去觀察松鼠等問題,使學生接受到情思教育。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同樣課堂提問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它更需要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