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他們頑強意志和合作精神,使他們具有穩定、健全的人格,從而得到身心全面發展作為重要培養目標。
關鍵詞: 作業;布置;初中英語;探討
作業是整個施教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反饋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鞏固已學知識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現在絕大多數學生想到做作業,總是會與“討厭”,“枯燥”,“無聊”等一些詞語聯系起來。“抄”“背”作業,把學生的興趣一點一滴的消磨了,殘余的唯有“應付”。因此,如何改變老套的作業布置方式,讓學生重拾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從而引發學生的作業動機,使他們愿意做、樂于做,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一個課題。下面筆者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抓好英語作業布置的幾點看法和思考。
一、激發學生興趣,設計趣味性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好任何一門功課的首要條件。新大綱也強調了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因此,作業布置不能總讓學生抄單詞、背句子,這樣會使他們感到厭煩、枯燥,要盡量使作業類型多樣化,內容新穎、生動、有趣,才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了他們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地學習。例如:在教授初三英語Unit2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時,布置學生在家列舉他們過去喜歡的、害怕的東西與現在喜歡的、害怕的東西作比較,然后上課時讓學生來表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們自然而然在表演中學會使用used to do短語的用法,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注重因材施教,設計個性化作業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承認個性差異,因此,英語作業在考慮共性的同時也應兼顧學生的個性,使作業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園地。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即作業沒有現成的模式,但學生要“摸著石頭過河”,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自由安排作業內容,自我設計作業形式,增強了作業彈性,使作業成為點綴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道亮麗風景。如學習人體各部位時,要求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畫出動物或人體圖,用英語說出各名稱。學習方位詞時,畫一幅想象中的畫,并用英語敘述各種東西的位置。有表演才能的學生可以根據所學對話,創設情景,排成課本劇,進行表演。對于愛唱英文歌的學生,通過記歌詞來記憶單詞、短語甚至句子。
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實踐型作業
成功的語言交際是自然、真實的,隨著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語言內容的豐富,課堂這個舞臺已不能滿足學生的交際需要。因此,讓英語作業回到生活,貼近生活變得親切、生動起來是我們最大的愿望,讓作業成為生活的向導。在生活中完成“作業”,可拓寬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增強語言實踐能力,達到獲取英語知識的目的。英語作業的形式但凡可分為兩大類: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陬^作業時間口頭作業時間控制三十分鐘以內,放于課后回家完成。書面作業控制在15~30分鐘,其中一部分可放于課堂內完成,減少回家作業的量??陬^作業內容口頭作業的內容多是背誦或朗讀當天所學的單詞、詞組及課文。英語單詞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只有熟練掌握基礎,才能在更高層次上認識和掌握。書面作業則多以抄寫或填空題形式出現,內容是當天英語教學中所出現的語法功能項目。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調動眼、口耳、手等多種感官參與感知,而獲得完整的感性知識,提高教學整體效益。
四、承認學生差異,設計分層次作業
每個班的學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學習習慣、生活環境的限制,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因此,要本著因材施教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作業內容,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要注重難易結合,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大體是約2/3作業較容易,大部分學生會做,1/3左右的作業難度較大,允許有些學生不做,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這樣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質量地完成作業,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獲得成就感。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好好學習的愿望。”
五、合理減輕負擔,設計精簡型作業
在提倡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的教育形式下,我們必須把好作業的“質量”關,要精心選擇和設計符合大綱及教學內容的典型習題,做到作業“少而精”,但同時又能做到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訓練,達到鞏固課堂知識,加強英語交際能力培養的目的。切忌布置超綱、超量的作業,不要讓學生整天泡在題海中做重復的、單調的練習題,否則讓學生產生厭學、逃避作業的心理就將事倍功半、得不償失。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痹趯嵤坝⒄Z作業布置法”的過程中,還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外作業,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給他們自由發揮的機會,那么課外作業的質量就會提高,效果會更好。
根據英語學科的本身特點,我們認為作業與練習,從題型上看,有選擇、簡答、判斷、綜合練習等;從性質上看,有逆向練習、輻射練習、動態練習、操作練習;從結構上看,要根據一定的目的,設計適量的題組讓學生練習,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集成化。我所布置的英語課外作業每天所需時間一般情況下控制在 15 分鐘之內。如果一味追求數量,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采取消極應對,導致作業效能低下。反之,過少的作業量,蜻蜓點水,達不到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確保一題對應一個教學目的,一項對準一個訓練點,真正從微觀上控制作業的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