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初中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即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條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和要求呢?本文試作探討。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方法;初探
歷史教學手段簡單枯燥。舊的歷史教學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巴”上,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感受,由此激發不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通過傳授歷史基礎知識來實現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過程中,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法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學習歷史,最根本的是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為指導,逐步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揭示歷史的本質,認識歷史的基本過程,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除了我們平時慣用的教學方法以外,我們還可以采取更多,更新穎的方法來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文史結合法
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任何文學作品都產生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并反映某一個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樣,任何歷史內容都是依靠文學形式(有些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因此,對歷史的表述不僅可以借鑒,而且必須借鑒文學的方法。歷史課和語文課的共性實在太多了。把一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①引用古典詩歌。在講東漢連年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時,我引用當時詩人王粲的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通過這首詩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那種凄慘的情景。我國的古典詩歌,是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用于課堂教學,很能撥動學生心弦,激發情感,“寓情于理”,“以情動人”以達到以詩證史的理想效果。②史學、文學與音樂三者相結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詩,在講授唐朝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成就時,我用音樂的形式,把這首詩唱出來,讓學生感受這三者的美妙之處。③史學與美術相結合。
二、對抗式討論法
怎樣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我從電視臺播放的大學生辯論對抗賽節目引起轟論效應中受到啟發,于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之中,很受學生的歡迎。每次討論前,我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并交給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發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后由老師進行裁判并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他們為了駁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討論的場面十分熱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言猶未了。
三、知識串聯法
所謂知識串聯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并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歷史教學抓線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線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思路又是由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教學條件來決定的。
四、歷史故事法
教師在歷史課堂上講述歷史故事是教學中一種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最喜歡的,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
五、多媒體法
電化教學在我國發展的速度比較快。與實物、模型、圖片相比,這種直觀教學具有更豐富的表現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現力,更能有效地揭示歷史事件的本質和相互聯系。多媒體手段教學是歷史教學教改中的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方法。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充分利用它們,與教材互相對應,互相補充,構成完整、系統的歷史教學體系。為了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生動具體,為了讓學生能將具體感知轉化為抽象思維,.利用圖表活躍學生思維,加深對史實的理解。誘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多項能力,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培養史論結合的能力。
六、點面交叉法
所謂“點”,就是歷史縱向和橫向聯系的交叉點,我上課時,往往抓住某一個知識點,談今論古,談古論今,或者談中國論外國,或談外國論中國。比如講到世界某段歷史時,我就問:“這時的中國怎么樣?”歷史課的教學點,還包括現實社會的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啟發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比如:在講西藏的歷史時,結合2008北京奧運圣火的傳遞,圣火在法國巴黎被搶事件,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讓學生不感覺歷史枯燥無味,而是活鮮鮮的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七、討論法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討論法也是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討論前教師先給學生創設一種能激發起興趣的歷史情景,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竟相發表各自的意見。當出現爭執時,不輕意否定任何一方,并鼓勵求異思維,讓各方面的觀點都擺出來,然后和學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盡情地發揮他們思維的潛力,廣泛地進行交流。史無定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總之,教海無涯,學無止境,十多年教師工作所積累得的這些點滴經驗,只不過是我在教學海洋的岸邊所撿得的幾枚貝殼而已,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同仁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