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從而激發強烈的向往與探索美的愿望和熱情。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美育教育,我認為可以從下邊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 初中語文;美育教育
美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語文課文的審美特性和課堂教學中所蘊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師對此的充分發揮。在課文中,無論是說明文、議論文,還是詩歌、散文、小說都體現著深刻的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的豐富內容,蘊含著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語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理解,就不僅僅是認識活動,而且是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活動。教師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課文的美的因素,以美的范式帶動生動活潑、輕松愉悅、和諧新穎的創造性學習環境,同時將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綜合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就能使課堂教學滿堂生輝。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從而激發強烈的向往與探索美的愿望和熱情。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美育教育,我認為可以從下邊幾個方面著手。
一、利用媒介發現美
19世紀法國杰出的雕塑大師羅丹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苯處熆梢酝ㄟ^音樂、掛圖、實物、幻燈、多媒體等媒介調動學生的感官去發現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時除了反復吟誦文中描寫的文字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優美的荷花的圖片播放一些曲 調和諧的樂曲讓學生發現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學《春》時我讓學生閉著眼聽配樂朗讀并要他們一邊聽一邊想像春天艷麗明媚、生機勃勃的景象以喚起他們對春天的情感體驗從而讓他們帶著一種美的感受進入課文意境。接著筆者將“春草圖”、“春風圖”、“春雨圖”、“春花圖”、“迎春圖”等五幅圖畫呈現在學生面前問:春天美嗎同學們紛紛回答:春天很美。接著問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絢麗盎然的小草給人一種活力美、力量美?!本瓦@樣在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在尋美的樂趣中學到了知識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審美觀形成的時期,因此,對他們進行社會美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審美觀,顯得十分重要。社會美的核心是心靈美?,F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較注重儀表美。人固然應該講究儀表美,但更重要的還是內在美即心靈美。通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的教育,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靈。
比如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耙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弊寣W生閉上眼睛想一想,這是怎樣的一副素淡朦朧、清幽美妙的水墨畫??梢哉f初中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材料的教學,以及布置適當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社會美的教育。
三、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美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是德育的目標,也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更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的要求。美育的目標與教育部新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義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薄敖虒W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充分說明了兩者的本質要求是一致的。
四、善于調動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對審美對象的本質理性把握的審美能力,是一種理性的直覺,是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審美心理活動?!扒椤笔钦Z文教學的靈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使一個“情”字貫穿始終。而要使學生“入情”,只有先“動情”于已,而后才會“辭發”。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語言平實,敘寫也樸實無華,表面上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把人們生活中“父子”的情感體驗講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與父親的情感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那充滿人間至愛的父子情便會從作者平淡樸實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反復朗讀,去感受一下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親情,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學過程中我調動了學生自身的經驗,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這篇課文時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讓學生走出課堂,感受秋的成熟,發現自然界不同形態的美,領悟春華秋實的自然哲理,聯想耕耘收獲的人生價值。
五、引導學生鑒賞美
美鑒賞力是比審美感悟力更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既包括對審美對象的性質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美丑識別。語文課文都帶有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表達著作者的審美理想。教師首先要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情感,使自己從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創造的價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強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轉變學生之意,從而體味到尋幽攬勝的樂趣,使學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覺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對作品作出中肯的評價。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一些分析、鑒賞美的常識。這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課外,我們不妨逐步引導學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較他們不同的審美意義。引導學生鑒賞美,既可以動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貶之于假、惡、丑,將學生從狹窄的應試教育課堂帶到無限豐富、絢麗的天地中去,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真正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對語文真正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