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最主要的特點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教學效率的高低,常常取決于對話過程中的有效程度。所以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在選擇精講點時,應立足于學生的思維層次,去捕捉學生的難點,對癥下藥,以提高對話交流的有效率。如散文《蒲公英》中記敘的事情原本很簡單,學生自讀理解是沒有困難的。但提高一個檔次,要領會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運用蒲公英這個物象,將課文寫成一篇小巧玲瓏,饒有意境的散文的,則會成為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宜將精講點落在“蒲公英”身上。抓住“蒲公英”這個作者情感的凝聚點、教學的難點深究一番,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立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受認識水平和生活閱歷的限制,學生對教材中的有些知識點,常常只停留在“知其然”這個層面,作答很難到點子上。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抓住這些“答的疑點”,切入進去深究不放,直到學生“知其所以然”。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時,學生對于“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這句話,往往不經意。你設疑討論,他總是草草作答;此句交代了寫詩的環境。為此,抓住這句話,切開口子,鉆進詩里,引導學生揭示它的底蘊,道出它的內涵,這句話揭示了作者動情寫詩的背景。牢房陰冷,鐵窗臨風,大雪飛舞,詩人因冷而思暖,睹雪而思人,這正是作者“情動而辭發”之所在。這句詩定下了謳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感情基調,總領全詩,引出一系列“大堰河愛我,我也愛她的往事”讓學生把握這個感情的“支撐點”,設自處于詩中冷暖對比的具體環境,與詩人一道親身感受大堰河偉大的母愛,從而使他們“鳥瞰式”地領會詩人對主人公的深切的情感。步驟精就是要優化精講的環節,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在明確教學情景和精講目的、任務以后,為了在最少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效果,對教學環節進行有科學根據的最為合理的優化組合。在教學中,設計的教學環節和優化組合“定式”為三步:略讀→精讀→總結。
一、略讀
略讀就是讓學生直接接觸課文,使所學課文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覺整體,為后面的重點品讀鋪路。它的一般任務是: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或文章的基本結構;感性了解文章的主體特色;初步或部分解決生字詞。略讀是一種輪廓式的閱讀,其方式是快速的,但在這快速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感性認識,到了品讀階段,其本身也會變得真切而具體,感知階段心靈瞬間的感受也會變得更為深刻而準確。
二、精讀
精讀就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對所選精講點進行局部的重點突破,邊讀邊細細品味、揣摩,以達到落實必備的語文知識,培養思維能力,積累文化底蘊的目的。如小說《一碗陽春面》屬自讀課文,教學的精講點選擇的是文章的主題。在學生泛讀課文的基礎上,直奔主題的品味。先通過四人小組的討論,抓住一碗陽春面到三碗陽春面的變化過程,落實表層的領悟:表現母子三人在逆境中團結一致,頑強抗爭的精神。接著設疑琢磨:這篇小說一發表在日本產生了轟動,各報刊紛紛轉載,電視臺也多次播放作者的“口演”,為什么?引導學生探究其原因:母子三人吃陽春面的平凡小事,引起了日本人民強烈的共鳴。然后揮灑開去:大凡共鳴,必有相通之處,這個故事在哪里溝通了日本人民的感情?此時學生必定聯系二戰后日本人民團結一致,在廢墟上建成了一個經濟強國的史實。從而領悟本文的主題——通過母子三個三次吃陽春面的故事,歌頌日本人民在逆境中團結奮斗頑強抗爭的民族精神。此時再回想一下課文的情節,學生不難發現,相近的遭遇,相近的心態,相近的奮斗歷程,相近的美好結局,在小說和日本讀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溝通了作者與讀者的心,小說成了日本人民奮斗歷程的縮影,最后啟發學生論述讀此文的現實意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逐步地引導分析,直到學生真正品味其內涵。
比如文言文教學,我不僅注意字詞句式等知識的教學,還特別重視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的傳統,及其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在教學高中新教材中諸子散文單元后,我就利用課外語文活動,舉辦了題為《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的講座,除介紹了百家爭鳴中諸家學說概貌,儒家成為封建社會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識外。還著重分析儒家學說對當代中國社會,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負累。從而幫助學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覺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情感,提高了他們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三、總結
這一層次,主要是在品讀課文后,再統覽全文,對文章精華,在更高的層次上再度概括、總結。因為在略讀、精讀過程中涉及的內容還是較廣的,有教學的重點、學習的難點、答題的疑點,也有非重點的內容,通過重點的歸納、梳理,進一步分清紅花和綠葉,使重點更明確,知識更精要,印象更深刻,進入認識的更高層次,以求精讀教學的成效。要達成真正意義上精講,必定得借助確有成效的方法。有的課文以聽促讀。設計一些題目,用于上課前的檢查,要求學生聽記,相互檢查、評分。因聽記答題實行閉卷,如果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聽記能力再強也無法進行。有的課文以說促讀。讓學生復述、改編故事,上課前讓學生即席表演。有的課文以寫促讀。讓學生設計預習題目,教師挑選其中出色的作為全班共同的預習題。一般來說,學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事前都會認真熟悉課文。這樣,聽、說、寫的過程就變成了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過程,既改變了預習工作的千篇一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就是指教師在吃透大綱,抓住重點,把握難點的前提下,審慎取舍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恰當選擇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課堂教學的有效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