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調動他們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精心設計開放性練習、鼓勵學生提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去探索新知,都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創新能力;課堂氛圍;開放性練習
創新是指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分析、解決新的問題,以求有所突破,獲得新思想、新意識、新設計、新方法。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略談一二。
一、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創造性的種子要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生根、發芽,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不僅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促其進步,而且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上,我尊重學生,充分發揚民主,鼓勵學生提問、討論、質疑和爭辯,允許出錯,允許發表不同見解,盡量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思維高度活躍,內在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敢于標新立異、大膽創新。
二、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提問對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重視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思維才會被激活,對新知的探索才會主動,在對數學問題的探索和獨立思考中才會有所發現,產生新穎、獨到的見解,創新能力才得以培養和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事件入手,采用講故事、猜謎、游戲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此外,我還嘗試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提出問題為主的做法,鼓勵學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據自己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大膽地提出問題,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2、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好學多問”是他們的天性,數學問題的提出直接體現了他們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能力。許多小學生沒有掌握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有時提出的問題是無價值的。所以我在課堂上會安排時間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反思,明確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哪些問題是無關緊要的,使學生所提的問題貼近學習內容,更具價值。
三、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倡導“再創造”的數學教學理念,他反復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數學知識自己去發現或者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數學教學的創新,體現在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去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創造數學。
基于這一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我一方面盡量給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自主探索知識,變學習過程為探索創新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引導學生與他人合作,分組開展討論,然后由各小組代表進行匯報。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在學生初步認識了1/2后,我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用正方形折出1/2來,再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互相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學生不僅折出了1/2,甚至有學生折出了1/4。這時我及時抓住學生這種智慧火花的閃現,加以引導,使學生對1/2甚至對1/4都有了清楚的認識。
四、精心設計開放性練習
所謂開放性練習是指一個數學問題的條件不固定、答案不唯一或者解決問題的途徑多種多樣,它是相對于條件固定、結論唯一、解題思路單一的封閉式練習而言的。在小學數學課本中,絕大部分習題都是封閉式練習。其實,只要把封閉式練習加以改良,就會變成更有趣、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練習。開放性練習,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從模仿走向創新。在教學中,我設計開放性練習時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一題多解。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不同,解題思路就會不一樣。對于同一題目,如果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嘗試多種解法,可以拓寬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如:加工廠要加工80噸面粉,8天加工總數的20%,照此計算,加工這批面粉需多少天?
解法1:80÷(80×20%÷8)=40(天)
解法2:8×[80÷(80×20%)]=40(天)
解法3:8÷20%=40(天)
解法4:1÷(20%÷8)=40(天)
解法5:8×(1÷20%)=40(天)
這種一題多解的方法,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他們的思維從求異向創新發展,提高了解題能力,培養了創新能力。
2、一題多變。一題多變是指適當改變應用題的條件或問題,使之變成另外的應用題,對學生進行系統訓練,從而激發他們探究知識的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養殖場有白兔360只,黑兔是白兔的三分之一,黑兔有多少只?學生解答后,啟發學生改變第二個條件,把它變為一道除法應用題,學生改為“白兔是黑兔的三分之一”。再啟發:還是改變第二個條件,把它變成一道兩步計算應用題,學生開動腦筋,提出“黑兔比白兔多三分之一”、“黑兔比白兔少三分之一”、“白兔比黑兔多三分之一”、“白兔比黑兔少三分之一”等多種改法。
總之,以上是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些思考。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只要我們從教育教學的點滴做起,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心底智慧的種子就會結出創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