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開封是我國著名的八朝古都,書法藝術有著濃郁而深厚的歷史傳統,歷代書法名家輩出。這些源于開封的書法名家及其作品,奠定了開封在我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論文對開封歷代書法名家及其作品進行了考述。
關鍵詞: 開封;書法名家;考述
開封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書法藝術有著豐厚的歷史沃土。在我國書法史上,開封數次成為我國書法藝術的中心。一部中國書法史,是由作品與書法家共同構成的。我們在此選擇書法家的原則和標準是:其一,出生在開封;其二,祖籍開封;其三,祖籍非開封也非出生于開封但在開封長年生活或流寓并創作出有影響力的作品。出于某種因素,有些書法作品中雖未能留下作者的名字,但我們還是能從史料和部分作品中尋找到了書法家的線索。
一、先秦至東漢,是文字和書法創造與發展的至為重要的階段
在這個漫長的年代中,開封產生了文字與書法的創造者、總結者和變革者。談到書法創造,在開封應從倉頡開始。據典籍記載,倉頡等圣哲在開封大地上留下了豐富的與文字和書法創造有關的傳說。因此倉頡應是中國文字與書法的奠基者和創造者。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或稱蒼頡,號史皇氏。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云:“黃帝時,有臣沮誦、倉頡觀鳥跡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①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曰:“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速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②《淳化閣帖》卷五載其古篆4行,28字。本世紀初,開封市考古工作者在黃河大堤之外劉莊村發現了倉頡造字臺碑。據了解,全國有造字臺遺址且有實物遺存的只有開封一處。
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今開封杞縣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精于篆、隸。熹平四年(175),他用篆隸體書寫的“熹平石經”,被后代奉為書法瑰寶;理論著有《大篆贊》《小篆贊》《九勢》等。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是我國歷史上杰出女書法家之一。《淳化閣帖》收其草書一幀,兩行14字,典雅溫潤,顯示了成熟的漢代草書。《后漢書》卷六十有傳。
二、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間,是開封書法的鼎盛期,名家輩出
北魏鄭道昭等書法家是這一時期至為杰出的代表。
鄭道昭(—516),字僖伯,自號中岳先生,有 “北方書圣”之稱。陳留(今開封)人。《鄭文公上下碑》為其代表作。其書風以自然美見長,上承篆隸,下開隋唐,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鄭述祖(485—565年),字恭文,鄭道昭之子,北魏書法家。滎陽開封人。其隸書,方整有度,頗具漢魏遺風。《魏書》《北史》有傳。
江式(—523),字法安,陳留(今開封)人。晉初曾受學于衛覬,篆體尤工。仕北魏,洛京宮殿諸門板題署,皆式所書。有《論書表》一文問世。
開封書法得天時地利之便,秉承儒家中庸之道,融合南北書風,隋唐之際,出現了孫過庭等震古爍今的書壇巨匠。
孫過庭(約646—690),名虔禮,陳留(今開封)人。唐朝書法家和書學理論家。師承二王,擅楷書、行書,尤長于草書。他以草書自書的《書譜》,為古代書論杰作。
三、北宋時期,開封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
自趙匡胤建都汴京(今開封)始,北宋延續了9帝168年,直至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各代帝王均生于斯長于斯,他們早已是地地道道的開封人了。宋朝重文抑武的風尚及諸皇帝的身體力行和大力倡導為書法家創作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迎來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趙佶、趙構、趙昚等。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生長于開封,在位25年。在中國書畫史上堪稱劃時代的大師。其變唐褚(遂良)、薛(稷)法,自創“瘦金書”。其草書亦自成一格,代表作為《草書千字文》等。《宋史》卷十九有紀。
趙構(1107—1187),即宋高宗,徽宗第九子,在位36年。《書史會要》評其“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初學米芾,中年學黃庭堅,晚年學“二王”及六朝書。有《翰墨志》一卷,對其時和后世影響頗大。
趙昚(1127—1194),即宋孝宗。親承趙構指教,書法面目幾欲與趙構亂真。現僅存藍底泥金《后赤壁賦》草書一件,筆法精熟,深得“二王”意。
據文獻記載非開封籍但一生生活在開封或在開封流寓過的書法家始于漢代。宋代非開封籍書法家長年或經常在開封者更多,他們生活在汴京或做官或游歷。宋代重藝文的風氣使這些書法家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而其中最重要者為宋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蔡襄學識淵博,書藝高深,自成一體。《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等多種。《宋史》卷三百二十有傳。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詩書畫皆精。書法取法李邕、顏真卿等,自成面目。為尚意書風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其代表作《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有傳。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與蘇軾并稱“蘇黃”。其書以行、草為主,為繼旭、素后優秀之大家。其代表作有行楷《松風閣帖》。《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米顛。北宋書畫家。米芾長時間生活在大宋宮中,潛心于書畫創作。他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苕溪詩帖》是其代表作,《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
除以上宋四大家外,在開封做官、流寓或游歷的非開封籍書法家還有蔡京、沈括、晁補之、文彥博、朱長文等。濃厚的書法研究氛圍,頻繁的書藝交流,刻帖的盛行,構成了開封書法這一時期的特點。
四、隨著政治和文化的轉移,元、明、清三代,很少有著名書法家到開封長期生活和活動,開封文化顯現凋零狀態
但元朝的班惟志、鮮于樞和明朝的史可法等,為當時沉寂的開封書壇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班惟志,元朝人,字彥功(一作彥恭),號恕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著名詩人、書法家。文宗嘗評其書如醉漢罵街。有《二體千文卷》傳世。
鮮于樞(1246—1301),字伯機,號困學山民。生于汴梁(今開封)。為元初影響最大書法家。擅楷、行、草書。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等。《新元史》有傳。
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其書法存世極少,雖不以書名,但其字卓然俊偉,觀之令人心動。
除此以外,明代的周亮工,清代的劉源、靳志和民國期間的許均都是需要提及的。這些書法家呈現出個性特立的面貌,在書法形式美方面作出了可貴的探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清代開封書壇還涌現出了“夷門十子”,成為當時開封書壇的一大亮點,他們獨領風騷,活動頻繁,名重一時。
然而,隨著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加上多年的戰亂和明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們的社會意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開封書法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開始轉入低潮期。民國以后,開封書壇不斷趨于振興,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后,開封名家輩出,使一度沉寂的開封書壇又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開封在中原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又得到了恢復。
參考文獻
[1] 張君房.云笈七簽[M].北京:中華書局,2003:251
[2] 嚴可均.全后漢文[M].卷49.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