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問卷調查,選取了617名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研究初中生家庭親子溝通對應對方式的影響。結果發現:①親子溝通中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積極傾聽、理解和開放的表達6個因子都與性別存在顯著的相關;在對青少年男女性別、問題應對和情緒應對的相關分析中發現,問題應對、情緒應對都與性別存在顯著相關。②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積極傾聽、和開放的表達7個因子都與問題應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積極傾聽、理解和開放的表達5個因子都與情緒應對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溝通靈活性與情緒應對存在顯著正相關。③親子溝通的4各因子: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理解和開放的表達依次進入問題應對的回歸方程,解釋問題應對變異的29%;親子溝通的5個因子: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和開放的表達依次進入情緒應對的回歸方程,解釋問題應對變異的27%。研究表明,青少年親子溝通對應對方式有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 親子溝通;應對方式;青少年
一、問題提出
親子溝通是基于親子關系基礎上的親子雙方的互動過程,也是影響親子雙方的內在作用機制之一[1]。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青少年面臨怠劇的社會時代變化,產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概率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高,通過社區、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勢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對青少年學生心理發展有重要影響。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往往是以親子關系為紐帶,以親子溝通為途徑實現的。因此,研究青少年親子溝通也就成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初中生親子溝通現狀并不理想,存在溝通頻率低且質量差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一些青少年的健康成長[2]。
應對方式是指典型的習慣性的解決問題方式的傾向,也可以被認為是應對一系列廣泛的應激源過程中,人們通常使用的策略或方法;影響應對方式的因素有人格特質、認知評價、自我概念、情緒狀態、社會支持、年齡和性別等[3]。有研究表明[4]: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若缺乏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3%,為普通人群危險度的兩倍以上。Vitaliano認為良好的應對方式有助于維持心理平衡,保護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應對方式不僅不能緩解壓力,反而會加重壓力的負面影響[5]。張虹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問題解決、求助及合理化等應付策略比自責、退避與發泄等對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積極的調節作用[6]。
青少年處于“狂風暴雨期”,情緒情感較為豐富,容易過于激動而導致不良后果,從而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庭環境通過親子溝通為青少年心理發展提供幫助,青少年良好的家庭親子溝通可能有助于青少年良好應對方式的形成。目前我國對農村青少年的親子溝通和應對方式及其兩者關系的研究還較少見。
二、方法
1、被試。隨機選取梅州地區的九所中學共發放問卷800份,有效回收問卷617份。其中男生298人,女生319人。
2、研究工具。第一,親子溝通。采用西南師范大學張峰等人編制的“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量表”(PACT問卷),該量表共37題,其中測謊題4題。該量表由八因素構成,包括: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與開放的表達,8個cronbach’a因素的系數分別為0.872、0.805、0.780、0.833、0.710、0.625、0.773、0.650,動力維度和能力維度總的cronbach’a因素系數分別為0.907、0.784,該問卷總cronbach’a系數為0.932。量表采用五點計分法,即“完全不符合”記1分,“大部分不符合”記2分,“不確定”記3分,“大部分符合”記4分,“完全符合”記5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認為自己與父母的溝通越好。第二,應對方式量表。采用由陳樹林編制的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共36個條目,采用四點計分形式,各條目均為1-4評分,從“不采用”到“經常采用”。分屬指向問題和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前者包含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積極合理化三個因子,后者包含忍耐、逃避、發泄情緒、幻想否認四個因子。7個cronbach’a因素的系數分別為0.803、0.811、0.795、0.823、0.821、0.853、0.810,指向問題和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cronbach’a因素系數分別為0.895、0.887,該問卷總cronbach’a系數系數為0.922,重測信度系數為0.890,顯示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此外問卷結構效度良好。
3、數據處理。使用SPSS17.0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
三、結果
1、各變量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結果。各變量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在對青少年男女性別和親子溝通各個因子相關分析中發現,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積極傾聽、理解和開放的表達6個因子都與性別存在顯著的相關;在對青少年男女性別、問題應對和情緒應對的相關分析中發現,問題應對、情緒應對都與性別存在顯著相關。
而親子溝通與問題應對、情緒應對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積極傾聽、和開放的表達7個因子都與情緒應對表現出很高的負相關,而親子溝通中的溝通靈活性與情緒應對表現出很高的正相關。
2、親子溝通對應對方式影響的回歸分析。以問題方式為因變量,以親子溝通的8個因子為自變量。采用逐步線性回歸了解親子溝通對應對方式的影響,見表2。回歸分析顯示,親子溝通中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理解和開放的表達4個因子的回歸系數均有統計學意義,可解釋問題應對方式變異的29%。以情緒方式為因變量,以親子溝通的8個因子為自變量。采用逐步線性回歸了解親子溝通對應對方式的影響,見表2。回歸分析顯示,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和開放的表達5個因子的回歸系數均有統計學意義,可解釋情緒應對方式變異的27%。
四、討論
1、初中生親子溝通與應對方式的關系。本研究發現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積極傾聽、和開放的表達7個因子都與問題應對表現出很高的正相關;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積極傾聽、理解和開放的表達5個因子都與情緒應對表現出很高的負相關,而親子溝通中的溝通靈活性與情緒應對表現出很高的正相關。因此總體而言,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應對方式有較高的相關度。這一研究結果與我國學者張瑞生通過研究而得出的初中生父子溝通和母子溝通與積極應對方式之間存在顯著的偏相關的結論相吻合[7]。表明親子溝通與應對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性別方面,本研究通過對青少年男女性別和親子溝通各個因子相關分析發現,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積極傾聽、理解和開放的表達6個因子都與性別存在顯著的相關。這一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相一致,如楊曉莉和鄒泓通過對60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進行問卷調研,發現青少年與父母的溝通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女生對父親的開放表達與交流程度高于男生, 且女生與母親的溝通在各維度得分高于男生[8]。另外,本研究在對青少年男女性別、問題應對和情緒應對的相關分析中發現,問題應對、情緒應對都與性別存在顯著相關。這一研究結果也與以往研究相一致,如吳俊通過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中學生在解決問題和合理化因子上差異顯著, 男生幻想應對因子分高于女生,自責和退避因子分低于女生[9]。
2、初中生親子溝通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本研究發現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積極傾聽、和開放的表達7個因子都與問題應對有很高的相關;而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積極傾聽、理解和開放的表達5個因子都與情緒應對有很高的負相關,表明親子溝通與應對方式有密切的關系。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結果發現,親子溝通的4個因子: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理解和開放的表達依次進入問題應對的回歸方程,解釋問題應對變異的29%;親子溝通的5個因子: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和開放的表達依次進入情緒應對的回歸方程,解釋問題應對變異的27%。說明青少年親子溝通的優劣對其應對方式有明顯的預測作用。表明親子溝通是影響青少年應對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結果與Sandy研究發現積極的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積極的應對方式存在顯著正相關[1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應對是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措施,旨在解決問題或減輕因問題而產生的心身緊張,是緩解壓力的一個重要機制。而家庭又是我們常說的避風港,家庭成員關系中父母是給子女提供避風港的人,因此良好的親子溝通關系有助于青少年獲得來自父母的支持,從而采取較為積極的應對方式緩解壓力。這正如余香蓮的研究所發現的,來自父親(母親)的精神支持與積極解決、積極求助、積極宣泄的應對方式有正相關,越是能感受到父親(母親)的支持的個體越能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11]。
五、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積極傾聽、理解和開放的表達6個因子都與性別存在顯著的相關;應對方式中的問題應對、情緒應對都與性別存在顯著相關。另外,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積極傾聽、和開放的表達7個因子都與問題應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親子溝通中的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積極傾聽、理解和開放的表達5個因子都與情緒應對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溝通靈活性與情緒應對存在顯著正相關。親子溝通的4個因子: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理解和開放的表達依次進入問題應對的回歸方程,解釋問題應對變異的29%;親子溝通的5個因子:參與傾向性、輕松感、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和開放的表達依次進入情緒應對的回歸方程,解釋問題應對變異的27%。
參考文獻
[1] 周宗奎.親子關系作用機制的心理學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2):46~50
[2] 胡金燕.溝通分析對初中生親子溝通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1.
[3] 薛朝霞,梁執群,盧莉.(2005).大學生應對方式研究,護理研究,8(19),1511~1512
[4] Andrews G.Life event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Joumal Nervous Mental Dissection,1978,166:307~316
[5] 轉引自梁向陽.(2012).應對方式的研究綜述,華章,31,253-254
[6] 張虹,陳樹林,鄭全全.高中學生心理應激及其中介變量的研究[J].心理科學,1999,22
[7] 張瑞生.初中生親子溝通、學業自我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8] 楊曉莉,鄒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特點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1:49~54
[9] 吳俊.農村中學生應對方式研究[J].應用研究,2006,21(87):576~579
[10] Sandy J.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relative to specific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8,21(3):305~32
[11] 余香蓮.高中生親子關系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