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二十歲了,有一天突然問我:“媽媽,問你一個簡單的哲學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我想了想說:“是為了傳承。”“你能說得具體一點嗎?”“我生下你,養育你,是對生命的傳承;我永不停息地學習,傳播,是對文化的傳承;我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我是老師,所有我認為人類要有的美好品質,我要傳承下去。”說完這句話,回想起來,我都感動于自己這么多年來在語文教學和崗位上的堅守。其中,我最得意的是帶著孩子們讀書,讓他們從書中汲取營養。同時,因為讀書,我和孩子們的生命交織在了一起。
有研究表明,人類在14歲以前的閱讀體驗,對人類的成長非常重要。人生今后的歷程只不過是前面14年所閱讀的東西的展開。兒童是閱讀的黃金時刻!14歲以前,他所閱讀的東西,他所體驗的東西,他所經歷的東西,他所從生活中獲得的價值觀,感恩、慈善、友愛等這些最偉大的觀念,當他成人以后,他是用兒童時代所獲得的東西去建設他內心的成人的世界。
我最近的13年,教了1~6年級一個班,2~6年級一個班,現在的新帶的班,已經到了二年級。我的做法可以用十二個字概括:清晨讀詩、每月一書、讀寫結合。
我習慣于早到校,每一個清晨,我都會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帶著孩子讀一首小詩。清晨誦讀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記憶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不是為了進行記憶力的強化訓練,而在于豐富兒童當下的生命,在于通過晨誦,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著名學者葉嘉瑩教授的話,她說:“為什么要背詩?我也許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博愛而敏感的心靈,能有詩的情緒,感動于花開花落,落淚于天邊一絲流云。”感受詩意,培養詩心,應該這就是我要孩子們讀詩、背詩的目的吧?不是為考試,不是為升學。只希望孩子們在讀詩的時候,能讀出一點兒味道就可以了,比如說讀出一種情緒、一種感覺、一種趣味、一個形象、一個故事、一個道理、一幅畫、甚至一個問題,都行。
從一年級開始,我就開始使用薛瑞萍老師的《日有所誦》,每周熟記一個單元的五首詩,周末的時候背給家長聽,全期剛好完成16個單元。在每一個黎明,我們開始晨誦——那些優美的詩歌,兒童詩,律詩,在音樂聲中,在師生一遍又一遍的吟誦中,我們開始了一天的幸福生活。真所謂“瑯瑯書聲,朗朗乾坤,日有所誦,靜氣煉心”。
我們還誦讀過很多的詩:《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早安,小松鼠》、《愛讀書的樹葉》……“最重要的是在九到十歲間,不能讓孩子們對真善美的信心有所動搖。如果這種情形發生了,則帶領孩子過一生的一種內在安全感也同時動搖了。”
“每月一書”是我整個小學階段推薦的不直接指向學科教學的課外閱讀。內容就是閱讀屬于他們自己的童年書籍。??帶孩子們共同閱讀一本本美妙的童書,呼吸文字的芬芳,讓一個個故事沉睡的故事蘇醒了過來,童年的歲月也因此變得豐富而美麗。每一個月,我都會和孩子共讀一本書,這是必讀的,還有自由選讀的。當然,不是共讀的書越多越好,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給了孩子這個年齡段最應該讀到的書。選書的根據是《新教育實驗基礎教育閱讀書目》,以及竇桂梅老師、薛瑞萍老師等推薦的書單。
一年二期,我們共讀了李歐·李奧尼的三本故事書:《小黃和小藍》、《小黑魚》、《田鼠阿佛》。《小藍和小黃》圖畫書史上誰也繞不過去的經典之作,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說到埃及,必定要提及金字塔一樣。李歐·李奧尼曾表示,眾多繪本中,他個人最喜歡《田鼠阿佛》,因為阿佛就是兒時的他,總是不太在意別人眼中重要的事,而整天坐在一旁靜靜的冥想、做白日夢、獨享一些心靈的美好。他為了給和他一樣愛思考的孩子一點認同感,他帶著一點點自傳的意味,寫下《田鼠阿佛》。
我和57個孩子一起讀文本,一起欣賞圖片,一起觀看拍攝的動畫片。我們一起討論:我最喜歡那一只田鼠。我們明白:在一個集體或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是最獨特的!阿佛熱愛生活,不滿足于物質生活;那四只勤勤懇懇干活的小田鼠——他們在自己忙碌的時候,并沒有批評或指使阿佛去干活;他們在冬天阿佛做出美麗詩篇的時候,很高興地給阿佛鼓掌……五只小田鼠雖然分工不同,但他們合作默契,彼此欣賞,所以能夠快樂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故事讀到這里還沒有結束,我請家長再帶著孩子在家里讀一讀,說一說:“孩子,如果你是那只小田鼠,你還想收集什么呢?可以畫下來,寫下來。”于是就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收集花香、收集音樂、收集笑話……一幅幅圖畫躍然紙上。
讀寫結合,是指在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之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通過反復交互的書寫,彼此理解,并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由此,大家用最溫存的方式,如寫隨筆、日記、讀后感、書信甚至開讀書會等手段彼此溝通,相互認同,編織有意義的生活。到了五六年級,我每周都開設一節“美文共賞”課,讓我和孩子們遇見一篇篇美文,然后真正生活在一起。選文的來源有《百年中國經典散文》、錢理群教授主編的《新語文》讀本、《讀者》、《青年文摘》等等。
魯道夫·斯坦納“兒童教育”的演講:兒童認為自己是一個形象,他們也希望一切的事物都以形象表現,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見到孩子們多么需要老師們能運用想象力,能有藝術的氣質,如此,老師才能以一種真正“活躍”的心靈與孩子們相見。這種活躍的特性對兒童的影響是無法衝量的。人類的智慧學告訴我們,要相信傳奇、童話與神話故事,因為它們是以想象性的圖形表達了高層次的真理。于是,經由你,這些童話、傳奇與神話再度有了靈魂與生命。當你在訴說這些故事時,你的一字一句散發著你對這些故事的虔誠、相信之心,便將真理帶入了兒童的心,真理便在你與兒童之間交流。
作為語文老師,如果你被這段話打動過,就不會再沉淪,就會努力尋找此時此刻最適合孩子成長的營養,不是迎合他,而是引領他慢慢地走出每一小步,帶著驚奇,帶著快樂。因為閱讀,一次又一次,我和孩子們的生命也交織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