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朱自清在其散文《荷塘月色》中,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傳達內心的意蘊,尤其是他的比喻新穎獨特而精妙,恰到好處的把事物的神態表現出來,但美玉微瑕。
關鍵詞: 散文;比喻;運用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語音典雅清麗、蘊藉深厚,在修辭造句上已至爐火純青之境地,《荷塘月色》一文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在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章里就運用了近30個疊詞,近20個比喻。尤其是新穎獨特的比喻運用,更使得全文氣韻盎然,余味無窮,妙不可言。這位大師精深純熟的修辭造句之功在此可見一斑。然而,美玉微瑕,在這眾多優美的比喻句里,有一句比喻句讀來甚感拗口,于情于理均相去甚遠。下面,讓我們一起讀讀這篇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中的一句:“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朱自清先生的意思是要表達一種適中之道,既不太明,也不太暗——淡淡的。然而,每當吟誦到此總覺得“味道”有異,覺得突然之間索然寡味,好似脫節一般,又似覺得畫蛇添足。前面的詩情畫意綿綿涌來時,到止卻頓然消失,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那么,問題何在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點來分析。
第一,從比喻的特點來看:使用比喻講究本體和喻體在某一點上要極其相似,相似的兩個事物方能打比方。上邊的句子是一個比喻句,用“酣眠”和“小睡”來比喻“月色”。不濃不淡的“小睡”與不濃不淡的“淡淡的月色”咋看起來是很相似的,它們均有“淡淡”的意思。然而,這只是形似而神不似。“淡淡的月色”是清麗的、素靜的、高雅的。而“小睡”則是迷糊的、懶惰的、安逸的。前者重在精神的平和寧靜,后者重在肉體上的舒適松弛。其涵義格調、韻味迥然不同,僅“淡淡”之意略相似;相似的成分微乎其微,它們缺少一種美的聯系,沒有共同的美的基礎。生硬的它把他們相比則會適得其反。
第二,從全文的內容上來看:這是一篇美文,“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與睡眠是矛盾的。在這種如詩如畫的夜景中,人們唯恐清醒不足,怎好在羨慕“小睡”呢?賞月的舒適與“小睡”的舒適是絕對不能劃等號的。
第三,不符合習慣用法:貪睡之人以酣睡為美,悠閑之人以小睡為美,在人們眼里看來這都不是好的現象、而珍惜時光之人則要秉燭游了。用睡眠來比喻美好的月色無論如何也難于讓人接受。
綜合以上三點,可見原文中的比喻運用也還是有瑕絲的,有些美中不足。我想應該還有更好的事物來比喻月色。那么,作者怎么會誤用睡眠來比喻月色的呢?這大概因為《荷塘月色》是寫夜的,夜與眠便有了聯系,因而,妻“哼這眠歌”,“妻以熟睡好久了”,等均在情理之中,受潛意識心理影響,形成了暫時性心理定勢,前面提及睡,后面也順手拈來作比。再者也是習慣用修辭手法的慣性所致,好歹也要“比”它一“比”。欠缺細致推敲。后經發表,再經成名,便不在意了。
以上“——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一句我個人覺得可要可不要,“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意思便在不言之中,與全文淡淡的朦朧的意境天然吻合,恰到好處。不必把“……恰是到了好處”挑的太明了,這樣個中滋味才會更有韻味無窮,使全文達到更加完善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