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適應能力是當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應該如何適應并發揮其獨特的影響和作用呢?我國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將獲得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關鍵詞:學校體育;提高;社會適應力;研究
一、研究目的
社會適應能力也叫社會適應行為,是指人為了應對競爭日益激烈和環境更為復雜社會的心智儲備,也就是個體適應自然和環境的有效性。這也是目前國際健康促進和教育領域中的一個新概念。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就是維護他們現在和將來的身心健康。運動參與是促進學生增強體能、增進健康、掌握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緩解緊張學習壓力和形成樂觀開朗生活態度的重要途徑;通過引導和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更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使學生們在體育教學、體育活動和體育游戲中逐漸養成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永不言敗的意志品質。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查閱了大量與本研究有關的書籍和文獻資料、報刊雜志,并借鑒諸多關于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理論與方法,為論述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當前社會背景及教育狀況。社會適應力是多方面能力的一種綜合,是人類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的過程,也是人類生命存在的一種重要方式。而交往和溝通是當代學生完成學業、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經常參與各類體育活動不但能給人身心帶來愉悅,還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交往的機會,提高學生交往能力、合作和競爭能力;讓人忘卻煩惱和不快,消除孤寂感,提高自身的生活適應性。如果交往不慎,會給學生帶來不必要苦悶和悲傷,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學校體育作為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手段,將是學校體育研究的一個新課題。在體育教學及日常活動、游戲中,在提高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基礎上,養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培養團隊精神、學會接受困難與挫折,是學校體育在青少年的社會化教育中的重要職責。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培養,是體現“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2、高中生社會適應力的障礙種類及形成原因。第一,自卑導致的心理失衡障礙。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之間表現出來的各種差異也會越來越多,特別是由于遺傳、營養等因素導致學生在運動能力方面的個體差異尤為突出,有的學生會因為身體發育早過于肥胖或因發育較晚顯得瘦小而引起心里的不平衡,產生自卑心里,表現在或怨天恨地、或自甘墮落、或安于現狀,從而體現在不愿與人溝通、交流、常處在獨來獨往的封閉狀態中。第二,恐懼導致的軟弱、不自信障礙。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部分同學都有參與活動的欲望和熱情,但卻無參與的勇氣,主要表現在參與活動時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焦慮。特別是在和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強、有一定成績的人交往時會感到害怕、恐慌,總感覺別人看不起自己、怕受到攻擊和傷害等,這些膽怯會讓學生產生不自信、自卑感,造成一連串不良的心理反應。第三,孤僻內向導致的自以為是、驕傲等障礙。孤僻有兩種情況,一是冷漠乏信,自命不凡,不屑與人為友,不合群自己將自己固封起來;另一種屬于有某種特殊的怪僻,長期焦慮、沉默、寡言、讓人無法接納,從而導致了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和交往的障礙。第四,逆反心理導致的合作不愉悅、厭學、遇事冷漠等障礙。隨著年齡的生長,學生的逆反心理與個性的發展,越來越成為教育滲透心靈的一個障礙。師生之間缺少情感溝通,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迪,進而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疏遠、叛逆等心理等現象。
3、關于如何提高高中生社會適應力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效果。第一,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學生接受“挫折”的良好心態。在體育教學中,各種動作能力的提高、技能的掌握都要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實現。如體育運動伴隨著超過日常身體活動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而爆發的“熱血”運動,使人的情緒變得興奮和激昂,這種高度亢奮會讓人的體驗、感觸變得深刻,甚至可以體味到人生中的教育的內涵。第二,拓展教材、創新教法,培養鍥而不舍的意志品質和堅韌不拔團隊精神。在體育教學活動與游戲中,通過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與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布置練習場地和設計運動難度獲得心理上的準備和適應,并在逐一征服運動難關(障礙物)的進程中來提升自信心。在一個最難逾越的障礙物面前,通過同伴的協助將之攻克,充分體現了同學之間的團結互助精神,進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第三,提倡合作中合理競爭,培養善于接受意外事實的能力。學生間進行的活動和游戲主要的形式是競爭與合作。教師要經常利用一些適當機會啟發、誘導學生學會體諒、理解別人,心胸豁達,保持良好心態。第四,加強教師情感與評價技巧的培養,促進師生心理交融與包容。事實證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與評價(如語言、語氣、眼神、手勢、表情等)是否充滿愛意和關切,是否公平公正,都會對學生心理活動產生影響,其作用直接反映在實際教學效果中。善于利用“即時的評價”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正常評價他人,可以提供建立自信心的作用,也可以清除那種只顧自己表現不顧他人感受的不良行為。
總之,通過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提升學生的運動參與度,使學生更自育鍛煉中來,讓孩子們在體育課堂、游戲和體育活動中提高社會適應力,將是我們今后工作的努力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勤.論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體育成
人教育學刊,2004.4
[2] 蔣榮.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的
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03(2):57
[3] 施正高.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交往障礙
與消除[J].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