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介紹了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及原因,分析了留守兒童容易出現的問題,探討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健康
留守兒童最早是指父母在國外工作、學習而被留在國內的孩子,而現在所普遍關注的是農村留守兒童。對這一概念目前仍缺乏明確、統一的界定,不同之處主要在于研究者對父母外出時間長度和留守兒童年齡的界定。《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的“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這一概念涵蓋了以前研究中所忽略的留守幼兒(0~5歲)及大齡兒童(15~17歲)兩個群體,較為全面。
一、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
1、產生原因。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其數量已達1.4億。人口的流動加大了城市在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同時又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結構管理,戶籍管理制度滯后,流動者不能與市民一樣享有國家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在這種壓力下,大多數流動者只能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
2、監護現狀。留守兒童監護類型以隔代監護和單親監護為主。全國婦聯的報告顯示,父母雙方外出留守兒童占52.86%,其中留守幼兒隔代監護最為常見,單親監護為主。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多為初中及初中以下。祖父母的文化水平更低,主要為小學或未上過學。此種監護現狀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出現的問題
1、道德發展問題。由于年齡的原因,加上缺乏有效的親子家庭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標準,分不清事物的好壞和是非,容易受社會上不良現象的影響,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為產生,例如:上面案例中的李靜。留守兒童經常說謊,愛說臟話,不服管教,行為自私、任性等,更有少數留守兒童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中,模仿成年人抽煙喝酒,被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拉攏、利用,甚至參與盜竊、搶劫,由此走上犯罪道路。
2、學習問題。由于祖輩們(臨時監護人)大多數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文化水平較低,沒有時間、更沒有能力加強對孩子學習的輔導,平時只注重物質上的給予和滿足,注重身體和生活上的照顧,重養輕教,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發展較差,意志力薄弱,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上面案例中的李濤。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的不足3%,80% 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3、心理健康問題。有研究指出,農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較高,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有各種輕度不良心理反應以及比較明顯心理問題的人數占留守兒童總人數的31%。這是因為部分農村“留守”學生性格內向,平常不太說話,朋友圈相當狹窄,而自尊心又相當強,極敏感,情感脆弱,內心無安全感,有煩惱無處或無法訴說,很多問題積累著不能得到解決。也有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性格作了研究,調查發現有55.5%的留守兒童表現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
4、身體健康問題。留守兒童的生活安排方面一般都有臨時監護人,監護他們的爺爺奶奶或者其他人一般會將他們的生活盡力照顧好。不少的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經濟條件比沒有外出打工的家庭要好,其衣著要好一些,身上的零用錢也會相對多一些。但也有極少數因為父母外出打工長達幾年時間不回家,也不往家里寄錢,子女在家與爺爺奶奶生活發生困難,因而兒童的營養跟不上,抵抗力減弱,各種大小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三、對策探究
l、政府方面。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構建制度和政策保障。打破歧視性、不公正的城鄉分割,逐步弱化乃至取消戶籍制度壁壘,是最終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必然要求。此外,政府要提高財政支出用于農村公共服務方面的比重,調整教育經費的籌措和管理方式,減少縣級人民政府籌資份額,依法保障教育經費總量到位,并將增補部分投向農村基礎教育,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從目前條件看,留守兒童代管的最佳模式為“寄宿制學校+代理家長制”。可考慮將代理經費納入財政通盤考慮.寄宿制學校可將代理家長補助納人管理經費統一預算。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包容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努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2、家庭方面。家長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難以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依托于父母的影響。家長應轉變思想觀念,協調好努力掙錢和照顧、教育子女之間的關系,努力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平時應盡可能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孩子的興趣、需求,耐心引導教育他們怎么處理好生活、學習以及人際關系中的各種問題。切忌盲目訓斥或一味遷就。同時要經常與孩子、監護人和學校保持聯系,通過書信、電話、定期返鄉等形式及時了解孩子各方面情況。
3、學校方面。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在解決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問題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可開展調查摸底丁作,建立留守學生檔案。記載成長過程和特點,讓家長能及時了解留守孩子的成長情況;此外增設特色課程,將心理輔導課程和法制課程納人必修。根據年齡段開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強自立教育,強化自尊自立意識,提高自理自助能力。借鑒四川鄰水二中的良好做法,在師生中構建四級關愛幫帶網絡、建立“班級關愛制度”、開設“綠色網吧”,購置活動設備、課外書籍,并在周末為留守兒童放映愛國主義、預防青少年犯罪、消防安全方面的影片,組織開展體育競賽活動,這種建立在師生長期相處、相互了解基礎上的方式有效避免了流于形式的“關愛”。
參考文獻
[1] 周林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1):83~84
[2] 楊收益等.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與對策[M].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