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學習的理念闡述
探究學習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瓦布在20世紀50年代掀起的教育現代化運動中首先倡導的。在觀念上注重平等、開放、民主;在過程中強調自主、體驗、修改;在形式上表現為生動、多樣、有趣;在目標上追求務實、現代、多元。探究學習也關注結果強調通過探究去構建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智慧、能力的發展。但它更關注探究的過程強調探究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注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轉變學習方式。這其中包涵了學生要面臨的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意味著花很多精力和時間結果卻一無所獲。但經歷也是一種財富,是一個人學習、生存、發展;創造的必然過程,是一個人智慧、能力發展的內在要求;自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指在一定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情感和需求;和其它方式相比較,表現出更多的開放性、問題性;實驗性和學生的參與性。
二、探究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探究學習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還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要建立新的、全面的學生發展觀、人才觀和成才觀,以此作為教師的職業規范準則和操作的價值取向。我們把這種觀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就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重在啟發,責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如何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學習線路,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潑、興奮、探究的狀態,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合作、體驗、交流和創造。教師始終不能忽視自己的角色定位: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適時點撥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促使他們學習的正向遷移。使學生的認知整體更加深刻科學,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不僅是蠟燭,還應把手中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打開知識金庫,和學生共同成長牙口發展,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自身的價值,因學生喝彩而精彩,教師備課不能局限于目標的設置、流程的安排、重難點的突破、媒體的運用,而要領心于教學情境的設計和教學資源的組合,前瞻性地預計到課程節奏中不利因素的出現,以及化解的辦法。擯棄那種“子把父當馬,父想子成龍”的背負式教學。
三、語文探究學習的教學途徑
1、正確處理好教材內容,營造有利于探究學習的教學情境。如講授《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時,大膽突破教材約束,創設了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情境,要求學生回想一下,我們家鄉過春節也有哪些風俗,沉默不到兩分鐘,學生調動了生活積累,七嘴八舌:有的說,三十貼門慶、門對,殺豬宰雞,穿新衣服,吃年夜飯,拜祖宗,給壓歲錢,年夜飯不準喝湯,午夜放鞭炮;有的說,初一不準掃地,不準四處倒水,要吃雞蛋,要走親戚,拜年,初二吃湯圓,有的地方還唱戲,舞獅子、龍燈……真是豐富而新鮮,教師連聲說好,并順勢組織學生討論課文中描寫風俗的語言特色,對本地風俗進行刻畫,如有創新,掌聲鼓勵,又是一陣七彩紛呈,掌聲不斷,學生探究情趣異常高漲,連下課鈴聲都沒有聽到。
2、讓學生有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增加情感體驗。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在教朱自清《春》時,曾經嘗試著突破“盼春、繪春、贊春”和“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的逐一朗讀和分析教授法,而采用了以點帶面的手法進行情感體驗,那也是一個金風送爽的秋天,就把題目定為秋風頌歌,要求學生利用假日,搜集整理名言,在大自然中體驗“觸覺、嗅覺、聽覺、視覺。三天以后,成果頗豐,光秋風名言就有十多句,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其它內容也有特色,同學們感到大自然是一支多么神奇之筆,給我們描繪的秋天是多么燦爛啊,由此舉一反三,其它內容也就觸類旁通了。通過這樣教學;提高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增加了情感體驗,同時也積累了知識,這正是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標。
3、設置與生活貼近的向題情境,以挑戰地性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探究的本身就是一個曲折過程,沒有一定的難度就不能充分調動學生智力因素參與,也就不能經歷困惑;矛盾和苦思冥想,也就不會有那種怦然心動、茅塞頓開和豁然開朗的感受。教學《故鄉》一課時,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從學生到演員是一個坡度很大的轉變,但是學生積極參;他們讀課文,找感悟,演角色,表演時,那語言,那動作,那神態,那眼神,真是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因為對農村學生來說這確實是個挑戰,但表現欲、求知欲促使他們用心體驗角色,在同學們面前顯示一下表演才華。
4、問題情境多樣化,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問題可通過實物、圖形、表格、媒體或其它形式,使其具有形象性和可視性。一是運用和利用插圖。如一幅《水滸傳》中“三打祝家莊”插圖,在學生的描述和想象中展示著詩情畫意。二是誦讀,尤其是隨著老師抑揚的聲調和別具特色的普通話的誦讀,如同一股清泉伴著潺潺的水聲泄出于兩峰之間,又如同瀑布濺落,大珠小珠落玉盤。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一篇課文,無需多講,學生自然領略其中精華,同時提高了審美情趣,提高了想象力,積淀了我國優秀的燦爛文化。
5、引導學生自我提問,啟發思考解決問題。如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的寓言《七顆鉆石》時,為了探究作者的愿望,連續五問:一問為什么罐子裝滿水,二問木罐如何變成銀的,三問如何變成金的,四問為何飛出七顆鉆石,五問鉆石為何飛到天上,直接點出主題,托爾斯泰愿愛心之光普照人間,問得新鮮、有層次、有深度,引領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總之,通過改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會求知,敢于發問,敢于探究,參與競爭,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這不僅是課改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