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一個核心目標概念,形成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積累,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但是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教學成果的顯現上不可能像有些學科那樣立竿見影,這就決定了“積累”必須有一個過程,甚至周期很長。可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學思想的主導下,不少老師急功近利,他們在教授語文時往往不能正確對待積累,或輕視積累,或淺嘗輒止。簡單的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文,甚至是教材中或一些教輔導材料中的范文,以達到考試得高分的目的。這就很容易把學生教成了書袋子和書呆子,就會磨滅了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和寫作的靈性,阻礙了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所以,做為語文老師,首先自己要認識到積累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指導學生去學生積累。
關鍵詞: 語文素養;學習過程;積累
將課堂教學作為唯一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途徑,這樣的學生知識面是狹窄的,能力是不強的,也不一定適應現在乃至今后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課堂上學好教科書的前提下,應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內容,將課內內容與課外學習資源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行整合。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做有心人,處處留心皆學問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要學好語文、寫好文章也非一日之功,這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積沙成塔、集腋成裘”。關鍵看你是不是有心人。上學期,學生都發了一本《弟子規》,一次上課前,我有意的問學生:你們都有《弟子規》,那么,“弟子”是什么意思?“規”是什么意思?合起來的意思是——沒有回答的聲音。隔了一段時間,我又問起這個問題,有回答上來的,有照著書念的。“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弟子規》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范。”學生一味被動的學習,認為交上作業就是完成學習任務了,對躺在眼皮底下的知識不管不問,這時候,老師的提醒是至關重要的,要教育他們養成留心生活的習慣。
1、看動畫片積累。首先教師收集一些好的動畫片,如《藍貓淘氣三千問》、《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海爾兄弟》等,利用學校多媒體設施,與學生一起看動畫。能在學校里與老師同學一起看自己喜歡的動畫,大家既激動又興奮。在看之前,老師提出要求,這次看節目與以往不一樣,要仔細看人物的動作、表情,注意情節的發展變化,認真聽人物的對話。此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個個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只怕錯過一個環節。看完之后,讓學生說說、演演。可以說說節目的內容;可以當當小主持人,把自己覺得最有意思的片斷介紹給別人,讓他們聽了也產生去看這一節目的興趣;可以談談自己看過之后的感受,受到的教育或啟發等;也可以小組合作演一演,再現片中的情節……形式多種多樣。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會了如何欣賞動畫,如何看電視,如何觀察事物;在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口頭、肢體表達能力,豐富知識,發展了思維,為習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2、看電視新聞積累。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愛講故事的老師特別受孩子們的喜歡。為了使孩子們愛看新聞,老師每天利用早會、課余時間把昨天國內外發生的熱點、焦點事件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他們聽。
假期布置觀看新聞作業。假期的保留作業就是觀看新聞,記新聞記錄卡。學生在記錄卡上寫清所看頻道、節目名字、主要內容、自己的感受。這就要求學生觀看時作筆記,觀看后從中選擇一個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這樣的作業練習可以獲得多方面的益處,一是及時了解國際國內“焦點”新聞事件,擴展視野;二是鍛煉語文能力;三是嘗試對社會事件以及人們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評論,使個人的判斷能力得到訓練。
二、課外閱讀積累
呂淑湘先生曾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要保證時間;教給讀書方法;還要有檢查。備一本課外閱讀作業簿,將讀后收獲分門別類記下來。加工組合,備好貯存倉庫簿。從記憶的定義可知,編碼、貯存是記憶的兩個組成部分,在記憶中不可缺少的兩個過程。就“編碼”而言,可將所要的東西分類加工組合。就“貯存”而言,有兩種方式:人腦貯存和文字貯存。而人腦貯存優于文字貯存。我們應要求學生,先在頭腦中貯存,然后將重要的分門別類記在倉庫簿上,到運用時,能及時喚起記憶。可按以下類別建立倉庫簿:優美詞句;可按性質歸類,也可按意義歸類,又可按結構歸類。各種方法:可分為科學的思想方法、學習方法、觀察方法、表達方法幾種。寫作素材:指的是題材日記。思想情感:指隨想隨感。
三、在誦讀中積累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引導學生在品析中學習和積累語言,我們強調在品析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已有。
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一些范文佳作, 雖經語文教師用了兩、三課時口干舌燥的講析,但學生中難以將課文熟讀一遍的卻大有人在。強調學生背誦就是將范文中的語言化為己有。巴金先生說過: “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這句話說明了熟讀背誦何其重要!
背誦是讀書的基本功,是強化記憶的好方法。學生可以通過背誦把語言信息儲存在大腦里,以備日后隨心所欲地享用。小學階段是背書的黃金時期,因為兒童的記憶力最強,保存的時間也特長。小時候記到的東西,到老也不會忘記, 所以讓學生多背一些文章,可以使他們受益一輩子。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沒有止境,同樣積累也沒有止境。我們一定要教育學生勤積累,多積累,讓豐厚的積累來增加他們的語文素養,形成他們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