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學生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師的職責就是讓他們在愛的甘霖里絢麗綻放;如果說學生是一棵棵小樹,教師的職責就是讓他們在愛的陽光下茁壯參天。我從事教學工作以來,始終堅持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工作,以“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來激勵自己。
愛,是教育杠桿的支點,教師的愛,就像是金子一樣,無論對哪一類學生,都不會失去光輝,尤其是對那些惹人頭疼的問題學生,更有奇妙的作用。我曾接過一個班,聽原班主任李老師介紹,劉××是班上出了名的“搗蛋鬼”,上課隨便說話,注意力很難集中,幾乎每節課老師都要調停他和同學之間的糾紛:他要么未經允許擅自拿別人的東西,要么重手重腳碰到別人也不肯認錯,而且個性強,容易動怒,有幾次李老師把他暫時“隔離”——拿一套課桌讓他單獨坐從而遠離同學,但是,待一“放出”后也安分不了幾天,同學還是“深受其害。”我教這個班后,發現劉××仍和以前一樣,怎么辦?對這樣的學生用疏遠,冷淡,壓制等消極的辦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就在我一籌莫展時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則寓言故事:一個穿大衣的人在路上行走,北風和南風見狀,決定來比武,看誰能把那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風首先施展威力,風越吹越急,寒風刺骨,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的更緊了。而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春光融融,行人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最終南風獲得了勝利。我想到這兒,茅塞頓開:是啊。對待劉××這樣的學生為什么要用強制的手段呢?為什么不像南風一樣,給他溫暖,給他關愛呢?于是我從根本上轉變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方式,對他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贊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本性中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贊美,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愿望,心里和生理還處在發展階段的學生更是如此。教師不應把精力放在專挑學生的毛病上,因為“毛病會越挑越多絕不是越挑越少”,而應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和贊美學生的閃光點上,因為“美的東西越贊美越多越美”。當我們先放過學生的缺點,關心他們的優美時,他們會更加努力,這是為了證明他們是優秀的,也為了不辜負老師的信任。于是,我對劉××格外傾注了心力。我了解到他父親遠在深圳打工,母親離婚后從沒有看過他,他和年老多病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針對他的這種家庭情況,課后,我經常把他叫到身邊,有時拿出橡皮擦幫他把作業本的封面擦干凈,又把本子的角一頁一頁地捋直抹平,然后,溫和地對他說:“作業本要愛護好,是不是呀?”他聽了很羞澀地應了一聲,有時逗他說說話,有時請他幫忙做些小事情,他表現出少有的幸福感和高興勁。課上當我提問時,總會把鼓勵、期待的目光投向他,同時加了許多的暗示,渴盼劉××能主動發言。終于有一天,他舉起了手,我趕緊請他站起來,請全班同學為他鼓掌。這時候挨批評從來都是面不改色的劉××,此時卻像個害羞的小姑娘,臉漲得通紅。
現在,農村大批的務工流涌向城市,農村出現了很多的留守兒童,這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給老師帶來了困擾和考驗。我所任的班級中,有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由于多數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缺少父愛母愛,有的變的更加任性,有的變的更加頑皮,有的變的更加孤僻。這時,他們最需要的就是陽光雨露孤僻。這時,他們最需要的就是陽光雨露的滋潤,愛的溫暖。呂××是我班的一位留守兒童,他的父母幾年來到外地去打工,一直不在家,他跟著年邁的祖母生活,由于離開父母的時間長,他變的孤僻,很難融進集體中,且多次準備離家出走,他的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也無可奈何。我找他談話,他總不開口,后來通過多方了解,千方百計地讓他開口。“功夫不負有心人”,心與心的撞擊總算有了點點火花。于是,我抓住契機,想方設法把他帶到我家,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給他母愛,給他溫情,這座冰山終于溶化了。那時,我和這個學生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幸福的淚水。現在,雖然呂××算不上品學兼優,但也判若天淵,總能奔跑在健康成長的軌道上。在班級工作中,我除了注重對特殊學生的特殊教育,還注重對全體學生用心去交流,用愛去溫暖。我和學生的關系搞的十分融洽,辛勤地工作,換來了一個優秀班集體,這個班的學生個個積極進取,努力向上,受到了全校師生的嘖嘖稱贊,同行們也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
灑向學生的愛必須是陽光般的健康、和諧的愛,我認為,這種愛必須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首先,要大愛,而不是小愛。我們教師每天盡管面對的都是有限的一個小群體的學生,但是,他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都是祖國的花朵。在他們身上寄托著民族的復興,中華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富,則中國富。少年雄踞世界,則中國雄踞世界。”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把對職業、對家鄉、對人民、對祖國、對民族、對人類的愛,完全傾注到學生身上。
其次,要全愛,而不是偏愛。有的老師,只喜歡循規蹈矩、聽話的學生,不喜歡調皮搗蛋、強頭倔腦的學生;只喜歡活潑開朗、嘴甜的學生,不喜歡沉默寡言、嘴兇的學生;只喜歡學習勤奮、成績優秀的學生,不喜歡讀書偷懶、成績落后的學生;只喜歡給自己做事、給人做好事的學生,不喜歡給自己添亂、在班干壞事的學生;上課發言回答問題的機會只給自己喜歡的那一部分人,而不給自己討厭的那些人,即使那些人有了充分的準備并且舉了手也不給;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要真愛,而不是假愛。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師對學生表面愛,但卻不是出于內心深處的真愛,而是出于謀取某種私利或者為要達到某個個人目的的假愛。例如,因為要請學生家長或者親戚幫助自己辦什么事情,于是對這些學生愛護和親近。等到事情辦成,原先的態度又現了原形。如果事情沒有辦成,那么這些學生在學校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干等著老師的白眼或為難吧。
有人給我開玩笑地說,你對學生的愛勝過你的一切,真是灑向學生都是愛。我不知道對這樣的贊美我是受之有愧還是受之無愧,我只知道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為師之道來鞭策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用愛濃縮著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