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教育較落后的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也已經得到了語文教師的接受和認同。在語文學習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也熱熱鬧鬧的開展起來。除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般要求外,還要結合農村初中的實際開展。
關鍵詞: 探討;方法;語文教學;農村初中
一、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1、“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傳統語文學習的不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說明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應從閱讀中學習閱讀,從口語交際中學習口語交際,從寫作中學習寫作,從查找搜集資料中學習整理運用資料。而這一教育理念的確立顯然來之不容易,它是經歷了近十年的探索才獲得的,近十年人教版教材對語文實踐活動內容安排的三次嬗變就是一個佐證。首先,語文實踐活動它變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其次,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技能性,可操作性于一體,每個專題單獨集中編排在一起,每冊書安排6~7個專題,非常醒目,易引起師生的關注。再次,每一次實踐活動大都冠一個很富有吸引力的名字,活動目的明確,要求的活動準備詳盡,活動的程序、步驟清晰明了,參考資料豐富,趣味盎然,可讀性強。最后,它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探究性,能較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農村語文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應試教育之風依然盛行。老師們把教材上羅列的知識點要求學生不斷重復的進行枯燥、繁瑣、機械的訓練。而語文綜合性學習則強調的是合作探究、自主實踐的學習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這與他們的思想土壤大相抵觸。二是學生行為習慣較差,基礎參差不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學習方法不夠科學,老師布置口頭或書面作業根本就不會認真去做,這就嚴重制約了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三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足。經濟落后,圖書匱乏、網絡不暢,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相對緊張。而且,教師對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風俗人情、傳統文化、節日文化、流行時尚沒有及時進行總結、開發與利用。四是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語文綜合性學習不相適應。一是教師缺乏綜合性學習課程的系統知識;二是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力,有的教師還不會上網、不會使用計算機。
二、新課標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
1、講究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美的語言對學生影響之深。在這方面,語文教學比其他任何學科都表現得更為突出。教師教學語言的美,一方面來自語言表達的準確、恰當和生動,另一方面則來教學語言中速度的快慢、節拍的強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換交替,以及句子長短、語調升降的有規律變化。這種抑揚頓挫、富有韻律感的教學語言使教學具有鮮明的節奏。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直接影響。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種單感的教學語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腦的抑揚頓挫。所以,必須加強語言調控,講究對教學語言的巧妙編排與合理組裝。
2、講究內容安排的疏密相間。教學活動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構成教學節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響學生心理感受的變化,疏給人舒緩、輕松的感覺,密則使人感到急促和緊張。密而不疏,會給人以堆積感。學生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則會使人產生空疏感,學生情緒過于松弛,注意力就難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間,才會給學生帶來有張有弛的心理節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區分詳略并進行合理組合與布局,講究信息的疏密相間。一般說來,重點難點要重錘錳敲,要學生精力高度集中,積極思考,以體現一個“張”字。學生易懂的非重點內容,則可以“張”中體現一個“弛”字。張而不弛和弛而不張,都是不講究節奏的表現。只有在緊張之中見松弛,激越之中見舒緩,學生才能在張弛相濟、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節奏變化中輕松愉快地獲得更多的知識。
3、講究教學方式的交替交換。教學方式的交替交換,有助于消除學生疲勞,保持注意力。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巧于設計和安排教學方式,講究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教學活動在動靜交替中有節奏地進行。學習《孔乙己》一文第一步運用講授式,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及地小說中人物、情節、環境理解和把握的導讀提示。第二步運用練習式。一是填表對比分析孔乙己孔兩次出場的肖像、語言、動作等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把握孔乙己孔這個形象的特征及意義:一是完成課后練習,體味該文語言精煉、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運用討論式,思考討論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的根源,把握小說的主題。這樣安排,整堂課講練的結合,動靜相生,表現出一種與學生心理相容的節奏變化。板書也是調整教學節奏的重要手段,對此應給以足夠重視。教學板書是老師的書面語言,它從視覺上刺激學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這種信息渠道的轉換,會帶來學生心理和行動的變化,使學生由聽變看,由聽變寫,或邊聽邊看邊寫等。就是說,教師可通過板書引導和控制學生,使整個教學進程保持適當節奏。這里的關鍵是把握板書的時機。實際教學時,有的教師是先把整個內容講完再板書,或者先抄好板書面后講內容。這樣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學的流程和教學的效果。最理想的應是板書與教學語言密切結合,邊講邊寫。